對於德勒茲來說,生成—不可感知意味著使我們自身縮減為一條線,一條逃逸線:“將你自身縮減為一條抽象線,一根線條,以便發現你自身與其他線之間的不可區辨的領域,由此進入到個別體和創造者的非個人之中。”正如我們上麵所說,德勒茲認為,正是在這條逃逸線上,我們才能夠進行創造,我們才能夠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世界。因為生成—不可感知與生成—世界是同義的,而“生成整個世界,從世界之中形成一種生成,就是創造世界,就是創造出一個世界,眾多世界,也即,發現其鄰近和不可區辨的領域。”上麵我們已經強調了作為一種視覺的感知與作為生成的感受之間的聯係,我們看到在這裏,正是生成—不可感知成為感知的絕對條件。換句話說,正是通過生成—不可感知,我們才能夠感知,我們才能夠創造出一個個作為視覺的豐富完美的世界。最終,在德勒茲看來,如果說生成—不可感知是生成的內在目的,那麽,它也正是寫作的目標或目的性:“在女人—生成,黑人—生成,動物—生成等所有少數族—生成之上,最終還存在著生成—不可感知這一事業。哦不,一個作者不能希望自己被‘認知’,被識別。”[57]對於作家來說,正是生成—不可感知使他們達到了那種非個人、非主體的生命力量,將生命提升到那種非個人的狀態;同時,也正是借助這種生命力量,他們才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個嶄新的感知—世界。寫作在於生成,寫作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感覺的組合體,而正是感知與感受構成了這一感覺的組合體。更進一步說,正是在作為觀看者與生成者的藝術家身上,生命與文學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因為最終說來,小說家看到了什麽呢?“他由於達到了感知這一‘神聖源泉’,由於在生命體中看到了生命,在體驗裏看到了生命體,最終落得兩眼充血,呼吸急促。”在德勒茲看來,“藝術家與哲學家並無分殊。他們往往健康狀況不妙”,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身患疾病或體質虛弱,而是因為他們“看到或聽到了某種對於他們來說過於強大、過於有力的事物”。這個事物“把隱藏不露的死亡標記安放在他們身上”,但與此同時,也賦予他們那些“主導性的、實體性的健康使之不可能的”生成,而正是這些生成“使他們能夠熬過體驗的各種病患”。[58]我們可以總結說,這種過於強大的、過於有力的事物,正是那種非個人的、非主體的生命,或者說,作為生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