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後結構主義美學的形成和傳播概況
後結構主義思潮的興盛與結構主義的衰落是同步的,其形成和迅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從社會背景看,1968年學生運動席卷歐洲,“五月風暴”使法國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受到了暫時的威脅,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場學潮很快就平息下去了,情緒低落的學生們首先對學潮中表現思想中立的結構主義進行了發難,當時曾有人指責結構主義為“結構,結構,從不上街參加戰鬥”。人們不再用結構主義的眼光看待世界,對“結構”的穩定性、整體性也失去了往日的興趣。後結構主義就是在這種興奮和幻滅、鬥爭和平息的背景下產生了。它的誕生迎合了當時青年學生的失落情緒,學生運動雖然在大街上被衝垮了,雖然沒能顛覆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但他們卻可以轉入另一個領域——將語言的結構顛覆,這是資產階級的法律、秩序所無能為力的,他們從否定社會、懷疑社會轉向否定秩序、否定結構、否定現存的語言體係。
從哲學思潮看,否定理性、懷疑真理的思潮一直伴隨著西方哲學的發展,當年尼采提出“上帝死了”,“重新估價一切價值”,這股反理性的浪潮,極大地衝擊了歐洲理性主義的大廈。後結構主義的“太凱爾”集團,就同尼采的非理性主義有著淵源關係。他們不承認有什麽宏觀的理論,如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或結構主義,不承認這些理論可以說明語言學的新問題,他們逐漸轉向微觀理論。如德裏達全力攻擊結構主義的理論基礎——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理論,提出要破壞語言的多種結構,並用這種方法來達到徹底顛覆結構主義的目的。這標誌著對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信念的徹底否定,標誌著人們對真理可靠性的徹底懷疑。德裏達要對統治西方幾千年的形而上學和傳統認識論進行徹底的解構,揭露真理的虛構性和否定語言傳達思想的工具作用,以便否定建立一切科學的真理體係的可能性。解構主義可以說是後結構主義思潮中最重要的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代表著整個後結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