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六節 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美學

字體:16+-

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年),法國哲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當代西方影響最大的精神分析學批評家、美學家。他曾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學習哲學,又在巴黎大學學習精神分析學,後從事精神分析的教學和醫療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文集》(四卷,1966年)、《自我的語言》(1968年)、《精神分析學的四個基本概念》(1973年)等。其思想曾受到結構主義的重大影響,被認為是結構主義的精神分析美學、文論的主要代表。

拉康本人作為一位精神分析學家,對弗洛伊德主義的貢獻和局限是比較清楚的。在他看來,弗洛伊德主義固然對美學、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其理論上的不完善卻有礙於它的傳播和發展,必須同時從內部和外部對它進行反駁和修正。他作為哲學家,試圖借助於結構主義的“科學力量”來修正精神分析學的過分主觀性和任意性。具體說來,拉康運用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就與人的主體問題有關的所有方麵,尤其是無意識與語言的關係問題,對弗洛伊德主義進行了改造和重新闡釋,提出了自己的閱讀和批評策略,實現了對傳統精神分析學的一次“語言革命”。他既反對精神分析學的“醫學化”、“科學化”和行為主義,又反對薩特對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釋,從而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美學。

一 語言和無意識

無意識是弗洛伊德主義的核心概念,也是精神分析學最重要的理論貢獻之一。但拉康卻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重點地重新闡釋了無意識概念。

首先,拉康不同意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先於語言這一觀點。他不僅認為這兩者幾乎是同時出現的,而且還把無意識看作是語言的產物。拉康有句名言:“無意識就是非我的話語。”[52]這句話帶有綱領性,它把無意識和語言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伯仲、高下的東西,並用話語來設定無意識的範圍。實際上,這句話一是表達了無意識與語言一樣不是自我內在的心理活動或機製,而是自我與非我間的(主體間的)關係,或共有的東西,因而包含著“他性”;二是暗示了語言實際上先於無意識心理體驗,或由言語行為才產生了無意識。正如詹姆遜在分析這句話的時候指出的,“大體上我們可以說使用語言的情況不僅包含了先於非我的全部經驗的他性這一抽象範疇,不僅還要有一個實際存在的、具體的他人,而且除了這兩名以外,還包含一個第三者,即本人自己的另一個自我”,考慮到這種非我的語言經驗,可以認識到“在言語行為中他性本身就為我們通常所說的無意識空出了一個重要的位置”[53],換言之,是言語行為中的他性為無意識的發生創設了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