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年)是意大利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哲學家、文藝理論家。他1891年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島的阿萊士小鎮上。1911年在都靈大學文學係學習,主修語言學和文學,受到意大利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桑克蒂斯和克羅齊思想的深刻影響。1913年在大學時就加入了意大利社會黨,1915年大學畢業後成為職業革命家。1921年退出社會黨,參與創建意大利共產黨,後成為黨的領導人。192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政府逮捕,被判二十年以上監禁,在獄中度過近十一年。他在艱苦的鐵窗生活中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寫下了三十二本近三千頁的《獄中劄記》(1947年)和《獄中書簡》(1947年)這兩本著作。他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尋找適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內容。在文藝理論和美學上同樣卓有建樹。
一 以實踐為核心的一元論哲學
葛蘭西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就是實踐哲學。在獄中時,為避免法西斯的檢查,他就用“實踐哲學”一詞代替“馬克思主義”,用“實踐哲學的創始人”來代替馬克思的名字。他強調指出:“在哲學中,——統一的中心是實踐,也就是人的意誌(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關係。”[1]這裏,他對實踐的理解超越主體見諸於客體、主觀思想對客觀物質的改造的觀點,而突出強調了實踐的社會曆史內涵。他認為,實踐不僅僅或主要不是主客體關係的體現,而是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統一。他認為上層建築就是社會曆史的人的意誌(主觀)的體現,經濟基礎就是被曆史化了的(客觀)物質世界,實踐活動就能將這兩個對立麵統一起來,解決這一矛盾,因而是兩者之間的中心環節。由此出發,他提出了不同於傳統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實踐一元論。一般都認為,唯物史觀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一元論,是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一般的決定作用的一元論。其實,這也是馬克思的本意。即使在早期的《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也把自己的唯物史觀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顯然其實踐哲學仍然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但葛蘭西卻說:“實踐哲學的創始人決不把自己的思想稱作唯物主義,在談到涉及唯物主義的時候,則主張應該加以批判,應該加以嚴肅認真的批判。”[2]這顯然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他進而論述了其實踐一元論的基本主張,他說:“在這個場合下,‘一元論’這一術語將表達什麽意義呢?當然不是唯物主義的,也不是唯心主義的,這一術語將標示出具體的曆史行動中的對立麵的同一性,也就是與某一被組織起來的(曆史化了)的物質,與人們所改造的自然不可分地聯係著的具體的人的活動(曆史—精神)。重視行動(實踐、發展)的哲學,但不是‘純粹’的行動的哲學,也不是‘非純粹的’,實在的(在最簡單和最通俗的意義上的)行動哲學。”[3]這一段話表明了葛蘭西實踐哲學的主要內容:(1)實踐哲學即重視行動的哲學;(2)這種行動是人的曆史行動,而不僅是一般改造自然的行動;(3)但實踐哲學不是“純粹的”行動的哲學,而是以實踐行動為中心統一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哲學;(4)這種通過實踐達到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統一,便是以實踐為基礎、為中心的一元論哲學;(5)實踐一元論既超越了唯心主義,又超越了唯物主義,克服了唯物主義,克服了兩者的片麵性而達到兩者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