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盧卡奇(Lukács Gy?rgy,1885—1971年),匈牙利革命家、美學家、文學批評家、思想家,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要奠基人。盧卡奇理論實踐從戲劇批評起步,早年受齊美爾、馬克斯·韋伯以及新康德主義的影響,1915年以《小說理論》為標誌開始從康德轉向黑格爾。1918年盧卡奇加入匈牙利共產黨,不久在匈牙利蘇維埃政權被顛覆後被迫流亡,1923年出版《曆史與階級意識》,此書後來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聖經”。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盧卡奇羈旅蘇聯,專心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二戰”後歸國。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後重新回歸美學與哲學研究,出版《社會存在本體論》、《審美特性》等著作,1971年在布達佩斯去世。盧卡奇經曆坎坷曲折,飽受磨難,但其思想發展和理論建構卻始終將社會現實作為理論思考的基本對象,因而就思想的現實性與實踐性而言,盧卡奇的一生可謂“一部小小的歐洲思想史”。[1]盧卡奇學術著述豐富,涉獵廣泛且成就卓著,其中代表性著作有《文學史方法論》、《心靈與形式》、《現代戲劇社會學》、《審美文化》、《小說理論》、《曆史與階級意識》、《現實主義曆史》、《馬克思主義美學基礎》、《存在主義或馬克思主義?》、《美學史論文集》、《理性的毀滅》、《審美特性》、《社會存在本體論》、《馬克思主義和人的解放》以及《藝術與客觀真理》等。
一 物化與總體性
盧卡奇關於物化問題的討論早期集中於《曆史與階級意識》,後期則集中於《社會存在本體論》。《曆史與階級意識》是盧卡奇早期創作的產物,在後期反思中被他視為“馬克思主義學徒期”的一種試驗品,這主要是指他在康德批判基礎上獨立建構物化批判理論,由此展開對於無產階級意識對於社會批判的可能性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