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和思潮根源於對20世紀以來發生的一係列重大社會曆史事件所提出的問題的回答,其發生可以追溯至共產國際內部的理論論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而中歐、西歐爆發的一係列無產階級革命卻普遍失敗了,與此同時,資本主義體係卻相對穩定下來。對此,盧卡奇《曆史與階級意識》、柯爾施《馬克思主義與哲學》、葛蘭西《獄中劄記》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反思,並引發了共產國際內部的理論論爭。他們批評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無視黑格爾對於馬克思的影響,強調馬克思主義的黑格爾根源,突出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斷裂,重新發現馬克思原來的設計,批判蘇共內外政策以及斯大林主義的專製主義傾向,提出不同於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張和見解。這些論著在共產國際內部受到嚴厲批判,卻在西方理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之作,盧卡奇的《曆史與階級意識》更是被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聖經”,並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誌。
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並非“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從政治、哲學、社會等領域向美學、文藝理論領域轉移的結果,而是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發生發展同步。在反思20年代西方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原因時,盧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曆史與階級意識》中將其歸因於無產階級主觀心理準備的不足,以及“階級意識”的不成熟,提出重建馬克思主義,張揚黑格爾自我意識的創造性,這種用黑格爾主觀辯證法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傾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強調主觀意識、倡導主體性革命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主導性的理論追求。30年代,《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表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理論滋養,而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中,無產階級革命無法取得顯著進展與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形成鮮明的對比,並成為推動這一思潮進一步發展的現實動力。“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在新實證主義中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形式,這引起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進一步思考,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和科學》和《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化問題》以及法國馬克思主義者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等顯示了這方麵的研究成果。進入60年代,歐洲爆發了大規模學生運動,知識分子奮起反抗現代資本主義製度,這一方麵得到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支援,另一方麵也充分暴露了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深重的文化危機。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的持續和穩定的發展,在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積累了日益嚴重的社會精神危機,麵對異化了的現實,從盧卡奇到馬爾庫塞、阿多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都將思考的焦點集中到意識形態和文化層麵,希望通過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批判,尤其是美學、文藝學的批判,拯救被壓抑的、異化了的人性和主體性。這就進一步把俄國十月革命所開創的社會性的實踐革命徑直轉換為主體性的文化革命,把正統馬克思主義所關注的政治、經濟、階級鬥爭領域的問題轉換為文化、美學、文藝領域的問題。正如安德森所指出的,“自20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漸漸地不再從理論上正視重大的經濟或政治問題了”,“最常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所密切關注的,拿恩格斯的話來說,是遠離經濟基礎、位於等級製度最頂端的那些特定的上層建築層次。”“它注意的焦點是文化。”“在文化本身的領域,耗費‘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智力和才華的,首先是藝術。”[1]而就“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本身來說,他們基本上都是書齋中的學者,盡管曾有從事政治實踐的經曆,但多以失敗而告終,而且他們在共產國際內部的理論論爭中所持的與蘇俄馬克思主義相對的立場又遭到嚴厲的批判,革命路向的轉移與理論家的個人際遇最終使他們投身於詩學與審美領域的探索,促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潮的發生和發展,並留下了十分豐富的美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