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二十章 前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

字體:16+-

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美學的展開和深化。“西方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卡爾·科爾施於1930年重版的《馬克思主義與哲學》著作中的一篇題為《〈馬克思主義與哲學〉問題的狀況》的增補材料中,主要指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以盧卡奇、科爾施為代表的與俄國馬克思主義不同的思想傾向;50年代中期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曆險》中將這一概念闡釋為在盧卡奇影響下出現的與列寧主義相對的、從人本主義和社會曆史批判角度來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思潮;70、80年代佩裏·安德森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修正和擴展,把“二戰”以後出現的帶有新實證主義和結構主義特征的馬克思主義派別也歸入其中,而且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出現了主體轉換和區域的轉移,關注點集中到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可以說,“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曆史性概念,但即便如此,這一概念還是具有確定的“家族類似”。首先,它有明確的地域性特征,傳播、盛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次,它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內涵,以馬克思主義自居,堅持批判資本主義及其文化,又與蘇俄正統馬克思主義不同,強調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主張用各種西方現代哲學思潮來解釋、補充、重建馬克思主義;再次,它有完整的世代譜係,經曆了以盧卡奇、葛蘭西為代表的第一代,以本雅明、阿多諾、馬爾庫塞、列斐伏爾、弗洛姆、哈貝馬斯等為代表的第二代,以及以詹姆遜、伊格爾頓等為代表的當代歐美馬克思主義新發展;最後,雖然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間具體理論觀點不同、甚至截然對立,但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又具有相同的理論關注點,比如關注異化問題,強調審美與藝術的否定和批判功能等。要之,“西方馬克思主義”又是一個具有地域性質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概念,當今學界一般把出現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而又與蘇俄正統馬克思主義相對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潮統稱“西方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