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五節 20世紀西方美學的基本走向

字體:16+-

上麵,我們對20世紀西方美學兩大主潮的發展脈絡及其曆史性對立作了初步的勾勒。下麵,我們擬從研究重點和理論特征兩個方麵進一步描述20世紀西方美學的基本走向。

一是研究重點的兩次曆史性的轉移。第一次是從重點研究藝術家和創作轉移到重點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則是從重點研究文本轉移到重點研究讀者和接受。

19世紀的西方美學的藝術理論,占主流地位的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實證主義,盡管它們有種種不同,但在研究重點上卻完全一致,即都以研究藝術家為主,譬如浪漫主義美學強調“天才”和“主體第一性”,因而主要關注藝術家的創造性想象、靈感等:現實主義藝術理論雖然把藝術真實性放在首位,但通過對作品的研究,還是把批評的重點落在藝術家身上;實證主義則更關注藝術家的生平、傳記等方麵的研究,試圖與其作品互相印證。

20世紀的西方美學,一開始仍然延續了上述研究重點,如表現主義美學就是如此;精神分析學美學在這方麵又有所發展,如弗洛伊德把藝術家的作品與其童年、少年時代的心理乃至病理曆程結合起來研究,以後者來解釋前者;直覺主義美學仍然把重點放在研究藝術家的心理、意識活動上。

但是,從20、30年代起,隨著俄國形式主義、語義學美學的崛起,西方美學研究的重點開始悄悄地發生變化,即從藝術家及其創作研究為主逐步轉向作品研究為主。例如俄國形式主義隻關心文學作品本身的語言形式和結構,而不關心有關作家的生平與心理。到了結構主義,更是把文學文本作為唯一的研究對象,羅蘭·巴特聲稱,作品誕生後,“作者死了”,作者意圖與文本無關。

關注的目光從藝術家到作品,這是當代西方美學研究重點的第一次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