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
無論從哪種意義上,我們都可以把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年)作為分析美學的最重要的代表。雖然他沒有寫過美學專著,然而散見於大量的筆記、談話、講演和他的兩本哲學代表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之中的許多美學觀點充分證明,他不僅是分析美學“情感主義”階段的代表人物,而且也是分析美學發展到日常語言分析階段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
維特根斯坦出身於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工程師家庭,曾就學於柏林—沙羅頓堡工業大學。1908年起先後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習航空學,在劍橋大學學習哲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淪為戰俘,戰後當過鄉村小學教師、修道院園丁助手、醫院看門人、建築師等。1929年起移居英國,先後擔任劍橋大學研究員和教授。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有一個從前期的邏輯實證主義到後期的日常語言哲學的轉變過程,這一轉變大體上發生在1933年前後。他的前期哲學代表作是《邏輯哲學論》。在該書中,維特根斯坦係統地提出了邏輯實證主義的哲學理論。如果說海德格爾認為傳統哲學的根本謬誤是把“存在”與“存在者”混為一談,忘記了對於“存在”的探尋的話,那麽,維特根斯坦則是從語言邏輯的角度對傳統哲學進行了更有力的攻擊。因為海德格爾提出的“基本本體論”說到底仍然是一種形而上學,他是用一種新的形而上學攻擊傳統的形而上學。維特根斯坦則認為,傳統哲學中存在著“語言邏輯的誤解”,因此應當拒斥形而上學。他說:“關於哲學所提出的大多數命題或問題與其說是虛假的,不如說是無謂的。因此我們根本不能回答這一類問題,我們隻能確定它們荒謬無稽的性質。哲學家們的大多數問題和命題的來由是我們不了解我們的語言邏輯。”[1]這樣,他在消除哲學中的語言邏輯的誤解的口號下,把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等哲學基本命題看成是不能用經驗加以證實的假命題。他認為世界是由“原子事實”組成的,“原子事實”是指將對象和事物結合起來的基本邏輯結構,它並不是客觀的物質事實,而是一種既非精神、又非物質的中性的東西。他還認為,語言與世界具有相同的邏輯結構,因此,語言能夠描述世界。這裏就涉及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他的圖像論認為,語句即圖像。當我們構成一句語句時,我們也就構造了一個實在的模型。所以語句就是它所能表現的東西的圖像。他是這樣證明他的理論的:當我們第一次遇到由熟悉的語詞所組成的語句時,無須進一步說明我們就能理解這個語句。“我理解語句而無須向我說明它的意思。”[2]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因此,對此隻能有一個解釋:語句顯示我的意思。如果語句是真的,它也就顯示事物是怎樣的,這恰好就是圖像所起的作用。在他看來,“一個想象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盡管怎麽不同,它必須有某種東西——某種形式——與真實世界是共同的”。[3]這個固定的形式是由對象所構成的。在他看來,我們給自己描畫出世界的圖像,因此,“圖像是實在的模型”。[4]“在圖像中,圖像的成分與對象相順應。”[5]圖像的形成則是由於它的成分以固定的方式互相結合著,這正好與事物相對應。他指出:“在圖像與被描畫的對象中間必須有某種東西是相同的,然後這個圖像才能成為被描寫的對象。”那麽這種相同的東西是什麽呢?維特根斯坦說,這就是“邏輯形式”或“實在的形式”。“每一個圖像——無論它具有怎樣的表現形式——必須與實在有共同之點,然後它才能正確地或錯誤地描畫實在,這個共同之點就是邏輯形式,這就是實在的形式。”[6]更重要的是,圖像可以與實在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它可以正確,也可以錯誤;可以真,也可以假。圖像的真假就在於它的意義是否與實在一致。顯然,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對於揭示美學中的藝術真實問題具有極大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