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ij,1893—1984年),是彼得堡“詩歌語言理論研究會”的創始人之一,俄國形式主義美學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蘇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美學家、作家。
什克洛夫斯基出生在彼得堡的一個普通教師家庭。從小喜愛俄羅斯語言文學,尤其是普希金的抒情詩。後進入彼得堡大學曆史語言學係學習。1914年完成的第一本著作《詞語的複活》,被視為俄國形式主義誕生的宣言,為他以後成為詩歌語言研究會的精神領袖奠定了基礎。他的前期論著包括:《作為技巧的藝術》(1917年)、《情節分布的拓展》(1921年)、《羅紮諾夫》(1921年)、《騎士運動》(1923年)、《文學與電影》(1923年)、《藝術的形式和材料》(1923年)、《感傷的旅行》(1923年)、《關於散文的理論》(1925年)、《第三種製作》(1926年)、《怎樣寫電影劇本》(1927年)《漢堡賬戶》(1928年)、《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中的材料與風格》(1928年)等大量論著,闡述了他的形式主義理論和基本觀點。他還曾與特尼亞諾夫、艾亨鮑姆合著《電影詩學》。然而,形式主義文論從20年代上半期起,就開始從內部和外部受到不斷的批判。到1930年,什克洛夫斯基不得不轉而從事曆史小說等體裁的文學創作。直到50年代蘇聯文學的解凍時代,才重新從事文學評論工作,先後出版了《關於俄國古典作家小說的劄記》(1955年)、《讚成與反對:陀思妥耶夫斯基評論》(1957年)、《論散文》(1959年)、《托爾斯泰》(1963年)、《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文集》(共3卷,1973年)等。他的美學思想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麵:
一 強調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和形式
俄國形式主義對長期以來西方流行的文藝模仿說、社會功能說等發起了挑戰,鮮明地提出文學的獨立自主性。什克洛夫斯基說道:“藝術永遠是獨立於生活的,它的顏色從不反映飄揚在城堡上空的旗幟的顏色。”[1]就是說,文藝不是對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文藝有其自身的本質和內部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