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形式主義是1914年到1930年在俄羅斯產生和發展的一種美學學派。
“形式主義”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但它成為一股文藝學、美學思潮,則是俄國十月革命前幾年的事。在當時的西方,一方麵各門學科都以文學作為研究資料,利用文學研究為自己的學科服務;另一方麵,就文學研究本身來說,研究者又往往習慣於研究作者生平、時代背景與社會因素,旁征博引許多外在資料以解釋文學作品,而不注重作品本身。在這一背景下,俄國的一批青年學者不滿於文學研究淪為其他學科的附庸,認為文學研究作為一種獨立自主的活動,必須以文學本身為目標,探索文學的內在規律。因此,他們否定傳統的文學研究方法,提出以科學的方法研究文學的“內在問題”,即文學本身的形式。
俄國形式主義主要有兩個分支:1914—1915年在莫斯科成立了“莫斯科語言學小組”,創始人是雅各布森,成員包括維諾庫爾、布裏克、托馬舍夫斯基等人。第二年在彼得堡成立了“詩歌語言研究會”,協會以什克洛夫斯基為首,成員包括艾亨鮑姆、雅庫賓斯基、鮑裏瓦諾夫、特尼亞諾夫、日爾蒙斯基、維諾格拉多夫等人。這兩個學術組織的成員大多是莫斯科大學和彼得堡大學的青年學生,沒有任何背景,在當時的學術界及社會上也沒有任何地位。他們常在一起討論語言、文學、藝術等問題,或合資出版學術著作,但主要是按照各自的學術觀點從事研究。因此,他們各有自己的學術見解,對語言和文學的看法也不盡相同。總的來看,莫斯科語言學會的研究重點是俄羅斯民謠和民間故事,詩歌語言研究會則熱衷於研究歐洲文學的形式。所以這個時期的形式主義美學思潮隻是鬆散的學派,並未形成自覺的“運動”,但他們都表現出對20世紀初文學研究現狀的普遍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