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弗萊(Roger Fry,1860—1934年),英國畫家和藝術批評家,與貝爾齊名,共同倡導“有意味的形式”的主張,成為現代形式主義美學的主要代表。他生於倫敦,曾就學於克利夫頓公學和劍橋大學英王學院,後去巴黎學過繪畫,在倫敦舉辦過個人畫展,其作品以山水風景見長,講究構圖的形式意味。他也參加過英國著名學術團體布魯姆斯伯理集團。後與貝爾一起把後期印象派繪畫介紹給英國公眾,首次為這個畫派取名為“後印象派”,並以此為據,提出了自己的形式主義美學理論,與貝爾相互支持、呼應。他的藝術評論,因有自己的創作體驗為依據,所以常常深得藝術三昧,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主要著作有《論美學》(1909年)、《視象與構圖》(1920年)、《藝術家和心理分析》(1924年)、《變形》(1926年)、《塞尚》(1927年)等。
一 主觀經驗主義的思想基礎
弗萊美學的經驗主義色彩比貝爾更濃,也更自覺。
首先,他明確地反對傳統美學的形而上學方向。他回顧了自己年輕時嗜好形而上思考在美學上所走過的彎路,那時他像理性主義美學家們一樣,致力於探討美的本質,試圖尋找判斷藝術美和自然美的客觀、普遍的標準,而不重視審美經驗的研究,結果,“這種尋找總是導致混亂不堪的矛盾,或是導致某些形而上學的觀念,而這些形而上學的觀念是如此模糊不清,以致不能適用於任何具體事例”。[1]這可以看作他向形而上學的傳統美學的公開挑戰。
弗萊極為推崇托爾斯泰的藝術論,認為“是托爾斯泰的天才”把他從形而上學“這條死路上解救了出來”,是托爾斯泰“對舊的美學體係的富有啟發性的批評”給他指明了經驗主義的現代方向。托爾斯泰對曆史上美的本質的探討作了回顧,認為曆來對美的規定不外乎兩種:(1)美是絕對完滿的表現之一,這種絕對完美是觀念(理念)、精神、意誌、上帝;(2)美是人們所得到的某種不以個人利益為目的的快樂。前者屬於理性派的形而上學客觀美學,後者屬於經驗派的主觀美學。托爾斯泰雖然對兩者作了某種調和,但基本傾向是反形而上學的,他提出美是凡是使我們感到愜意而不引起我們欲望的東西的論點,顯然重點放在主觀感受與體驗上。他關於藝術是人類情感的交流的觀點,關於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在自己心裏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用某種外在標誌(即形式)表達出來的觀點,關於狹義的藝術是從整個人類傳達情感活動中分化出來並賦予了特殊意義的一部分的觀點,都為美學的主觀經驗論方向奠定了基礎,也為弗萊的審美情感論和形式結構論提供了思路。總之,托爾斯泰的美學思想,乃是美學擺脫形而上學傳統走向現代主觀經驗論的轉折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弗萊從托爾斯泰那裏得到啟示,認為“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繼續無止境地充當這種錯誤(按:指形而上學美學體係)的受害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