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本主義,就是以人為本的哲學理論與思潮。其根本特點是把人當作哲學研究的核心、出發點與歸宿,通過對人本身的研究來探尋世界的本質及其他哲學問題。
人本主義思潮在西方源遠流長。從文藝複興起始的反神學的人文主義,經17、18世紀形形色色的人道主義到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屬古典人本主義範疇,它們都竭力提倡理性,發揚個性,提高人的地位與價值;但它們在社會曆史觀上由於主張抽象人性而陷入唯心主義。然而,從19世紀中葉起,人本主義思潮在延伸中開始發生質的變化,而具備了某些“現代”特點,即不僅在社會觀上把人抽象為生物學上的自然人,而且把人的本質等同於“自我”的生命、“心靈”、“幽靈”或其他某種非理性的生理心理功能(如意誌、欲望、直覺、情感、人格等);這樣,就把人的某種非理性因素抽象化、普遍化,上升到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高度,如叔本華的唯意誌論、克羅齊的直覺論、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論等無不如此。這種表麵上不一定強調人,實質上把人局部的非理性的精神本質誇張到荒謬和神秘的地步的做法,正是現代人本主義的顯著特點。
20世紀人本主義美學的前驅是19世紀以叔本華、尼采為代表的唯意誌主義美學,它的反理性主義思想,為現代人本主義思潮開辟了方向。
20世紀西方第一位重要美學家是意大利的克羅齊,他所創立的表現主義美學,是現代人本主義美學第一個重要流派。美國當代著名美學家比爾茲利(M.Beardsley)指出:“20世紀的美學討論可以說是由克羅齊這位無疑是我們時代最有影響的美學家所開創的。他半個世紀來堅持不懈地從事於美學和批評(以及其他哲學問題)的研究,給每一個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的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1]吉爾伯特和庫恩的《美學史》也說:“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交替時期,和此後至少二十五年中,克羅齊關於藝術是抒情的直覺的理論,在美學界居統治地位。”[2]克羅齊本人是一位新黑格爾主義者,但是他的哲學、美學實質上對黑格爾作了根本的改造:一方麵閹割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另一方麵把黑格爾的理性主義觀點導向了非理性主義。同黑格爾美學的中心概念“理念”相對立,克羅齊美學的中心概念是“直覺”。在他看來,直覺是概念的基礎,卻並不依附於概念;直覺創造出意象來表現人的主觀情感,賦予無形式的物質、感受、被動、自然以形式;直覺即表現,即抒情的表現,也即藝術。反過來說,因為藝術是直覺和表現,所以他斷言藝術不是物理事實,不是功利活動,不是道德活動,不是概念或邏輯的活動,也不能分類。這樣一種美學觀點在以下兩點上背離了黑格爾:第一,黑格爾認為藝術應以表現客觀現實中的理念為宗旨,所謂理想藝術“就是從一大堆個別偶然的東西之中所撿回來的現實”。[3]而克羅齊則要求藝術表現主觀的情感。這是反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藝術思潮的回響,又是現代主義思潮的先聲。第二,黑格爾美學堅持真善美在絕對理念基礎上的統一,而克羅齊美學,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剝奪去藝術的一切理性內容和一切實踐活動和社會生活的聯係,把藝術降低到最單純的最基層的感性認識活動,亦即表現個人霎時特殊心境或情感的意象。”[4]這樣,非理性的直覺取代了理性,主觀的情感表現成了藝術的本質。所謂“克羅齊使藝術從誤認的依附地位中獲得自由”,取得“獨立自主性”雲雲[5],實際上是把藝術引向與真善隔絕的孤立的神秘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