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一節 美學的主導傾向

字體:16+-

20世紀各種哲學、社會思潮具有鮮明的反傳統色彩。而20世紀西方美學的反傳統傾向,則集中體現在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與美學的反叛。黑格爾美學是德國古典美學的高峰,也是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以來的整個西方傳統美學的集大成。所以反黑格爾,實質上就是反整個傳統。而現當代西方美學的基本方向就是反黑格爾、逐步脫離黑格爾影響的方向。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M·懷特說得好:“幾乎20世紀的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都是以攻擊那位思想龐雜而聲名赫赫的19世紀的德國教授開始的”,“我心裏指的是黑格爾”[1]。美學的情況亦大體相同。

黑格爾美學首先是一種理性主義美學。他的三大卷《美學講演錄》整個兒地奠基在“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一中心定義和基本構架上,[2]是理性決定感性、派生感性並與感性融化統一,才創造出美的藝術來,所以理性是靈魂。需要說明的是,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就其實質而言,是人本主義的理性主義,是18世紀啟蒙思想家們人本主義理性主義的體係化與精致化。黑格爾把社會的人(或人類社會)作為理念發展的最後、最高階段,即絕對精神階段,認為現實的人是思維(理性)與自然在更高階段的統一,是理性的實現或現實的理性。這恰恰表明黑格爾同先驅者們一樣,對人無比崇尚,對人的理性充滿著信心。這是一種以顛倒形式表現出來的根深蒂固的人本主義傾向。

黑格爾美學又是一種“形而上”的即思辨的美學。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黑格爾美學的理性主義性質決定的。綜觀黑格爾三大卷《美學》,他的基本思維邏輯、構造體係的方式與理論闡述的程序,鮮明地體現了思辨哲學的特點。他不是從觀察、描述感性的藝術或審美經驗出發上升到理性的觀念、邏輯,而是從“美的理念”出發,來演繹出全部的現實美和藝術美的;具體的藝術和審美經驗,隻是作為他進行美的理念發展的邏輯推演的例證和材料,隻是作為他“理念感性顯現”的先驗理論框架中的充填物;有時為了求得理論推演的自身完整(大大小小許多三段式拚接成套),而不惜歪曲、背離經驗事實;整個理論推演是極其抽象、晦澀、枯燥的,充滿思辨色彩;而且為了追求“大而全”和包羅萬象,不得不使美學體係枝蔓橫生,過於龐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