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三節 沃林格的藝術理論

字體:16+-

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年),德國美學家、藝術史家。嚴格地說,沃林格並不直接屬於德索、烏提茲的藝術科學論派,因為他本人並未直接就美學與藝術科學要不要分開的問題發表過明確意見。但是,他一生致力於研究和探索藝術(主要是造型藝術)和藝術史的規律,在藝術理論上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20世紀的表現派藝術乃至整個現代派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就研究方向而言,沃林格的藝術理論是與德索他們一致的,而明顯不同於單純討論美與審美本質的傳統美學。因此,李斯托威爾把沃林格的美學觀點仍歸入“藝術科學論”裏,他說:“沃林格認為心理學美學把狹義的美當成它的研究對象,從而把它過去的研究局限在歐洲的古典藝術,因此,一種研究其他不同風格的新的藝術科學就很需要了。”[1]沃林格的主要著作有:《抽象與移情》(1908年)、《哥特藝術的形式》(1911年)、《木板油畫的來源》(1924年)及《希臘文化與哥特藝術》等,其中《抽象與移情》一書影響最大,被視為現代派藝術尤其是表現派繪畫藝術的理論綱領。

一 作為藝術本質的“世界感”與“藝術意誌”

沃林格的藝術本質論是在繼承吸收奧地利藝術史家裏格爾(A.Riegl)的“藝術意誌”論和批判塞姆佩爾的唯物主義藝術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認為塞姆佩爾的唯物主義觀點“一刻也沒有脫離過迂腐的模仿說”,它“抹殺了作為一切藝術創造之起點和目的的真正的心理內容”,“過分看重藝術的這種附屬要素,就很難再深入到藝術作品的最內在本質中”,因而“是對進步的敵視和簡單思維的大本營所在”。[2]在他看來,塞姆佩爾的藝術唯物論隻看到原始藝術中的功利目的、原始材料和技巧三要素,因而把藝術史歸結為技巧演變史;隻強調藝術源於人的模仿本能,而無視人的心理需要。他認為,“真正的美學並不觸及模仿本能這種人類的基本欲求,而且,模仿本能的實現原則上是與藝術絲毫不相關的”;“真正的藝術在任何時候都滿足了一種深層的心理需要”,“藝術根植於人的心理需要而且滿足了人的心理需要”;據此,人們對藝術的迷狂和藝術的本質,“隻有從心理學角度才能去解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