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四節 沃爾夫林的藝術史美學

字體:16+-

作為一位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年)在西方名噪一時。與沃林格相似,他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對藝術史的美學研究之中。他生於瑞士,曾在巴塞爾大學、柏林大學和慕尼黑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師從著名曆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巴塞爾大學、柏林大學、慕尼黑大學、蘇黎世大學擔任教授。他的代表作是《藝術史原理》(1915年,中譯本更名為《藝術風格學》)。此外,他還著有《文藝複興和巴洛克》(1888年)、《古典藝術》(1899年)、《阿爾伯裏希特·丟勒的藝術》(1905年)等。

沃爾夫林的美學思想深受德國藝術批評家費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年)、德國雕刻家、藝術理論家希爾德布蘭特(Adolf Hildebrand,1847—1921年)以及乃師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年)的影響。費德勒的美學理論源於赫爾巴特形式主義美學派,他主張把非藝術成分同純藝術形式徹底分開,隻承認色彩、明暗、形式等藝術形式方麵的要素對繪畫藝術所具有的意義,提出了一種“純可視性”(pure visibility)的美學原則,把藝術的本質界定為藝術形式。希爾德布蘭特對費德勒的理論作了某種修正並運用於對雕塑藝術的研究。布克哈特則以嚴密的美學分析和文化史研究見長,他的《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一書已成為關於意大利文藝複興的經典文獻。沃爾夫林融合了費德勒、希爾德布蘭特、布克哈特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在對藝術史的研究方麵另辟蹊徑,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果,被認為是純粹視覺符號的首要發現者,並被譽為繼溫克爾曼、布克哈特之後的第三位偉大的藝術史學家,對西方藝術史研究和美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 藝術史研究的新途徑:從藝術形式研究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