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九節 列斐伏爾走向“總體的人”的新浪漫主義美學

字體:16+-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4年),原法國共產黨重要理論家,法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1901年生於法國加斯科尼的海格特默,青年時代就讀於艾克思大學與索邦學院哲學係。1928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並參與編輯、出版法國理論刊物《馬克思主義雜誌》,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932年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首次全文發表,次年,他即與羅伯特·古德曼一起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後,他參加法共內的反對派“左派俱樂部”活動,1958年6月被開除出黨,但他仍然未放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辯證唯物主義》(1939年)、《日常生活批判》(1946年初版,1957年重版)、《狄德羅論》(1949年)、《美學概論》(1953年)、《繆塞論》(1953年)、《向著革命浪漫主義前進》(1957年)、《馬克思主義的當前問題》(1958年)、《元哲學》(1965年)、《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1968年)等。這些著作中,大都涉及美學與文藝問題。

一 走向“總體的人”的人本主義哲學

列斐伏爾前期哲學的代表作是《辯證唯物主義》一書。此書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就已完成。但在他研讀、翻譯了馬克思早年的“巴黎手稿”以後,受到極大啟發,用了兩年時間重新改寫該書。可以說,出版於1939年的《辯證唯物主義》是西方自覺運用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思想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最初嚐試,也是西方試圖用人本主義原理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的重要努力之一,因而,被公認為是列斐伏爾“所有著作中最重要、最出色的一部”。米切爾·柯亨(Mitchell Cohen)說該書“作者強調馬克思主義繼承了黑格爾思想和馬克思早期著作”,因而“是法共馬克思主義的裏程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