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奧多·W·阿多諾(Theode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年),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宗師,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父親為猶太富商,母親為歌唱家。早年在法蘭克福大學兼修哲學、音樂、心理學、哲學,1925年以論文《胡塞爾現象學對物體與意識的超越》獲哲學博士學位,1931年以論文《克爾凱郭爾:審美建構》取得大學授課資格;1938年流亡美國,作為紐約社會研究所正式研究員從事社會學與哲學研究,1949年返回法蘭克福,與霍克海姆等一起重建社會研究所,1959年接替霍克海姆繼任社會研究所所長,1969年年初與左派學生發生衝突,不久在瑞士於抑鬱中去世。阿多諾主要著作有:《啟蒙辯證法:哲學片斷》(與霍克海姆合著,1947年)、《最低限度的道德》(1951年)、《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1955年)、《音樂社會學導論》(1962年)、《否定辯證法》(1966年)、《美學理論》(遺著,1970年)等。
一 現代性批判者
阿多諾涉獵廣泛,在哲學、社會學、音樂、文學等領域都有深刻思考和重要貢獻,被譽為“法蘭克福學派跨學科研究的化身”[1];曆經兩次世界大戰、納粹法西斯主義、奧斯維辛大屠殺、斯大林主義以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尤其是美國的文化工業,阿多諾終其一生不曾鈍弱其激烈的社會批判鋒芒,被稱為20世紀獨立批判思想家的代表、“我們自己這個時代的分析家”[2]實為名至實歸,而其諸如“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之類格言也為後世廣為流傳。阿多諾生前即為法蘭克福學派一代宗師,其去世被認為標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終結、“代表了批判理論的終點”[3],身後又因其批判的激進、文風的奇詭以及理論話語的深刻和複雜而陷於闡釋性爭議之中,以至於被認為“20世紀晚期很少有知識分子像阿多諾那樣受到如此大的批判性關注”。[4]在阿多諾著作闡釋中,美國新左派發現了政治批評,文化研究闡釋出後現代主義,反對哈貝馬斯的看到了後結構主義,阿多諾的支持者則呼籲回到阿多諾的回歸。[5]阿多諾是現代主義者,還是後現代主義者,抑或後現代主義的先驅,這成為後現代語境中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