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二節 科林伍德的表現主義藝術理論

字體:16+-

羅賓·喬治·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年),英國現代著名的考古學家、曆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和美學家。1889年出生於蘭開夏郡的考尼斯頓,從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1908年入牛津大學讀書,1912年畢業,後任牛津大學研究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應征從事戰時工作,戰後重返牛津大學,任潘布羅克學院研究員。1934年任牛津大學溫弗萊特學院形而上學教授,1941年因病退休,1943年病逝。

科林伍德著述頗多,主要有:《宗教與哲學》(1916年)、《心靈的思辨》(1924年)、《藝術哲學新論》(1925年)、《羅馬不列顛考古學》(1930年)、《曆史哲學》(1936年)、《藝術原理》(1938年)、《形而上學論》(1940年)、《新利維坦》(1942年)、《自然的觀念》(1945年)和《曆史的觀念》(1946年)等。

在美學方麵,科林伍德被西方學術界公認為是克羅齊美學的繼承者,在談到表現主義美學時,人們通常把克羅齊和科林伍德聯係起來,合稱為“克羅齊—科林伍德的表現說”。科林伍德本人也曾在一封給克羅齊的信中談到了克羅齊對他的影響,並且提到了他的《藝術原理》一書的中心論題與克羅齊美學的繼承關係。

科林伍德的美學著作主要有兩部,《藝術哲學新論》和《藝術原理》。前者反映了他早期的美學思想,表現了他對藝術問題的初步探索;後者則是他後期美學思想的結晶,反映了他對藝術等問題的更為係統、更為深入的研究。

一 科林伍德的早期美學思想

在《藝術哲學新論》中,科林伍德的主要目的是試圖陳述藝術的普遍概念並擴大它的影響,因此藝術的本質問題是科林伍德首先要探討的問題。

(一)關於藝術的本質

科林伍德認為,藝術是一種特殊的活動,因此確定藝術的本質包含著兩個方麵,一是確定藝術的一般本質,二是確定藝術的特殊本質,而確定藝術的特殊本質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