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三節 鮑桑葵的“使情成體”說

字體:16+-

吉爾伯特和庫恩在他們合著的《美學史》一書中,曾高度評價鮑桑葵(Bernard,Bosanquet,1848—1923年)對於美學的貢獻,指出他和威廉·狄爾泰“這兩位思想家可以說是19世紀末期美學的最重要的代表”。[1]就鮑桑葵的美學理論的基本傾向而言,他顯然是表現主義美學營壘中的一員。鮑桑葵是英國美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政治家和社會學家。他在許多領域中都有所建樹,寫過《邏輯學—知識的形態學》、《基督教文化》、《道德自我心理學》、《國家的哲學理論》、《科學與哲學》、《個性和道德的原則》、《含義和直線推論》等大量著作。在美學方麵,問世於1892年的《美學史》一書使他在美學界聲名鵲起,而1915年出版的《美學三講》則引起了人們對於他的美學理論的廣泛注意。此外他還曾把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譯成英文,對於傳播黑格爾美學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美的本質:“使情成體”說

在哲學上,鮑桑葵是一個新黑格爾主義者。他也和黑格爾一樣,把抽象的精神實體“絕對”作為世界的本體。他認為哲學隻是對於傳統文化,即宗教、倫理、藝術等的體驗。同時,哲學與科學無關,不會因為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哲學與科學不同,它自己沒有新發現。哲學也不能由於科學的發現而引起革命。”[2]他堅決反對站在進化論的立場上研究哲學。他以諷刺的口吻說道:“在我們的文藝著作和通俗哲學裏,在我看來,依賴將來已成為一種實際的病症。”[3]這裏所說的“通俗哲學”指的是唯物主義。此外,他歪曲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把辯證法稱作“愛情的邏輯”或“全體的精神”,認為辯證法就是要求與對方結合起來的一種主觀衝動,這種衝動就是邏輯。他指出:“邏輯或全體的精神是達到實在、價值和自由的關鍵。”[4]在他看來,個體脫離了全體就不會有美、善和自由。他把絕對看作是吞噬一切矛盾的全體,力求取消一切矛盾。此外,他還提出一種“心物統一”說,指出:“固然,事物沒有心靈是不完整的,但是心靈沒有事物也是不完整的;我們不妨說,就和心靈沒有身體一樣地不完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