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與德國古典美學的餘波影響有較密切關係的美學家是洛采。他被認為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晚期的偉大代表者",[76]"在德國哲學的繼承者中最重要的人物",[77]文德爾班還認為他是"價值論"哲學的最早提倡者:"由於洛采果斷地提高價值觀的地位,甚至將它置於邏輯學和形而上學(以及倫理學)之頂端,激起了許多對於'價值論'(哲學中一門新基礎科學)的種種倡議。"[78]因此,我們在這裏把洛采的美學稱為"價值論美學",以突出他把美與價值聯係起來的美學史地位。
魯道夫·赫爾曼·洛采(Rudorf Hermann Lotze,1817-1881年)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美學家。父親是一位醫生。1834年入萊比錫大學,1838年獲得哲學、醫學兩個博士學位。1839年起在萊比錫大學講授醫學和哲學。1844-1880年任哥廷根大學教授,1881年任柏林大學教授,同年7月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學》(1841年)、《邏輯學》(1843年)、三卷本《小宇宙》(1856年,1858年,1864年)、三卷本《哲學體係》——其中第一卷《邏輯學》(1874年),第二卷《形而上學》(1879年),第三卷未完成,擬論述實用哲學、藝術和宗教。美學專著有:《美的概念》(1845年)、《論藝術的條件》(1847年)、《德國美學史》(1868年)、《美學原理》(1884年)等。
洛采的哲學體係,把萊布尼茨的單子論與斯賓諾莎的泛神論結合起來,試圖調和一元論和多元論、機械論和目的論、實在論和唯心論、泛神論和有神論;他把自己這個哲學體係稱為目的論的唯心論。他的目的是要公正地對待倫理-宗教的唯心論的論點(費希特)以及對自然現象嚴謹的科學解釋。他從德國唯心主義的基本思想出發,認為構成整個現實世界精神本質的生動的和造形的活動以善為其目的,而自然的機械作用是這種活動實現其目的的有規律的形式。無疑,自然隻具有機械的因果關係的原則,並無其他原則,這一原則也被應用於有機體;但是形而上學的本原同邏輯學的本原一樣,隻存在於倫理學中,也就是善在其中實現的價值領域。因此,他力圖把科學與宗教、藝術、文學調和起來,並且把美學也置於價值領域,反對康德及赫爾巴特、齊美爾曼等人的形式主義美學,強調美的理念內容、目的和絕對價值。他說:"審美事實不是直覺,也不是概念,而是在最終目的的形式中提供出的一個對象的本質的理念。藝術作為美應把價值世界包裹在形式世界裏。"[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