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德國古典美學有比較緊密的聯係的還有哈特曼和洛采的美學。鮑桑葵認為:"哈特曼把叔本華的結論和黑格爾的豐富的見解結合了起來。"[61]這就是指哈特曼的無意識的美學。
愛德華·哈特曼(Eduard Hartmann,1842-1906年)被視為擬定了一種形而上學體係的一代德國人中間的最後一位。[62]他曾受過軍事教育,1865年因膝部受傷而開始研究哲學。他的主要著作有:《無意識的哲學》(1870年)、《道德意識的現象學》(1879年)、《宗教哲學》(1881年)、《美學》(1886年)(其第一部分是《康德以來的德國美學史》,1866年;其第二部分是《美的哲學》,1877年)。
哈特曼認為,黑格爾的泛理性論和叔本華的唯意誌論都不夠全麵,主張宇宙的本體是無意識,而理性和意誌都是無意識的表現形式。基於這種根本思想,哈特曼的"無意識哲學"探討一切存在中的"無意識"現象,構成他的從自然哲學到形而上學的"無意識現象學"的整體。他還把美學問題納入在無意識哲學之中,闡述了人的意識精神活動——審美判斷和藝術創作都產生於某種無意識的過程。因為在他看來,"無意識"不論在什麽樣的意識的行為中都是不斷地作為其根基發生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稱他的美學為"無意識的美學"。就在《美的哲學》中,他宣稱,"世界本原"(他把它稱為"無意識")既包含絕對理念,也包含盲目的意誌,它們是世界本原的兩種屬性。[63]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堅持,"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而是理念的顯現"。[64]
哈特曼正是這樣以"無意識"把黑格爾的理念與叔本華的意誌結合起來,使其成為美的本原和根基。在他看來,在美中,邏輯性是內在的,無意識是微觀世界的理念:通過無意識,知性的直覺才能在它裏邊起作用,[65]通過美的植根於無意識,才存在著奧妙。[66]他追隨叔本華之後,尤其是堅持特蘭多爾夫的見解,指責黑格爾持有冷冰冰的理智主義。他想用特蘭多爾夫的見解來補充黑格爾的見解。特蘭多爾夫認為美就是"對自身有所領悟的愛"[67]——愛的意義被擴大為要求結合的一般意義。因此,哈特曼就根據特蘭多爾夫的見解提出一個定義說:"美就是對自己在理念中的基礎和目的有所領悟的愛的生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