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德主義是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後在德國產生的一個有廣泛影響的唯心主義哲學流派,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初在歐洲各國,特別是德、奧、俄等國流傳。它在理論上的主要特色是以恢複康德哲學為己任,其宗旨是重新建立嚴密的哲學,回到康德哲學的批判主義精神,發展康德哲學。德國的新康德主義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嶄露頭角。哲學史家費舍爾(1824-1907年)的《康德的生平與他的理論基礎》(1860年)、自然科學家赫爾姆霍茨(1821-1894年)的《論人的視力》(1855年)、哲學家策勒(1814-1906年)的《論認識論的意義和任務》(1862年)是新康德主義的理論先聲。然而,真正標誌新康德主義正式誕生的是朗格的《唯物主義史》(1866年)和李普曼(1840-1912年)的《康德與模仿者》(1865年)的出版。李普曼在自己的這本書中每一章的最後都提出"回到康德那裏去"。這個口號正好代表了整個新康德主義的根本綱領。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新康德主義形成了許多支派,其中最主要的是以馬堡大學為中心的馬堡學派和以弗賴堡大學為中心的弗賴堡學派(弗賴堡學派又稱為西南學派或巴登學派,因弗賴堡位於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由於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來轉移到了海德堡大學,有時也稱為海德堡學派)。
新康德主義,在哲學上由初期的心理主義傾向徹底向邏輯主義方向轉變的同時,由知識的批判轉向文化的批判;在美學上,則提出以康德的先驗方法為基礎的批判主義美學,反對此前的以黑格爾主義為代表的形而上學美學和以各種心理學美學為主的經驗科學美學,批判地考察美的概念,企圖弄清美的價值原理及其規律性。
馬堡學派的美學代表也就是該派的創始人柯亨,而弗賴堡學派的美學代表人物主要是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