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18年黑格爾被普魯士政府聘任為柏林大學的哲學教授,直到1830年他被選為柏林大學校長,黑格爾的哲學日益發展,形成黑格爾主義(或黑格爾派),並被推崇為普魯士王國的國家哲學。到了1831年黑格爾逝世以後,直至1840年,他的《哲學史講演錄》、《曆史哲學》、《美學講演錄》陸續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又形成了一個黑格爾哲學流行的**。從此之後,黑格爾派在日漸高漲的革命形勢之下不斷分化瓦解,分裂為黑格爾右派和黑格爾左派(或青年黑格爾派),黑格爾哲學逐步式微,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美興起新黑格爾主義,很長一段時期之內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不絕如縷,可是大勢已去。正是在這種哲學背景下,黑格爾主義的美學出現了像弗·費舍爾、羅森克蘭茨等著作豐厚和有影響的黑格爾派美學家,但是,黑格爾主義美學並沒有因此而獲得更大的成功,更多地不過是對黑格爾龐大美學體係的具體闡發和補充。因此,這一股黑格爾主義美學餘波,雖然由於著述頗豐而浪花翻滾,卻並未形成什麽大浪。
一 費舍爾的美學
弗利德裏希·特奧多爾·費舍爾(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1807-1887年)是黑格爾死後黑格爾主義美學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出身於德國路德維希堡的一個牧師家庭。在圖賓根受完教育後,開始繼承父親的職業。1835年成為母校的美學和德國文學名譽講師,1837年升為臨時教授。黑格爾派分裂後,他開始為黑格爾左派,與斯特勞斯和費爾巴哈在宗教觀點上有不少相同之處。19世紀40年代中期,他與黑格爾左派決裂。1855年成為正式教授。由於發表就職演說時言辭不慎而冒犯當局,被符騰堡政府停止教職兩年。在停職期間,他開始寫《美學或美的科學》(1846-1857年),該書是他的主要美學著作,共分六卷,被稱為"美學的總結"。他積極投身於1848-1849年的德國民主革命,1848年曾任法蘭克福議會議員。革命失敗後曾居留瑞士多年,1855年任蘇黎世大學教授,同時在斯圖加特綜合技術學校兼任教職,1866年返回圖賓根大學任教,以後成為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支持者,甚至還寫過詩歌和小說來頌揚普法戰爭。除了《美學或美的科學》以外,主要美學著作還有《論崇高和喜劇對美的哲學的貢獻》(1837年)、《論藝術上內容與形式的關係》(1858年)、《論象征》(1887年),還有文學雜文選《評論集》,評論歌德的《浮士德》、戲擬《浮士德》的《第三部悲劇》(1862年),詩集《今昔集》,小說《也是一個人》。這一切都顯示了他的博學多才和勤勉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