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一節 波傑勃尼亞的美學思想

字體:16+-

亞曆山大·阿法那西耶維奇·波傑勃尼亞(Александр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Потебня,1835-1891年),是俄國著名語言學家、哈爾科夫大學教授,是俄國最早從語言學角度探究詩歌語言問題的語言學家。在自己的早期著作《思想和語言》(1862年)中,他就從語義學和係統類型學的方法出發分析藝術作品的結構,他不把藝術看作某種僵死的東西,而是看作在知覺中不斷變化的現象,力圖不斷地擴大這些方法的使用範圍。他的有關美學的主要著作有《美學與詩學》、《文學理論講義》。

他根據德國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的思想提出了詞語的形象概念是"詞的內部形式"。他認為,詞語含有感性形象與抽象意義的矛盾。他將語言與藝術進行類比,認為在最一般的意義上,藝術作品中"有與詞中一樣的那些要素:與感性形象或從感性形象發展而來的概念相符合的內容(或觀念);內部形式,即指出這個內容並與表象(表象也隻有作為對感性知覺的某種總和或概念的象征、暗示才有意義)符合的形象;把藝術形象客觀化的外部形式"[4]。而且,他認為,藝術作品的這種三分結構絕不是詩歌作品的特點。他在造型藝術中也發現了同樣的"要素"[5]。他力圖在"內部形式"概念的基礎上創立適合一切藝術種類的普遍的藝術形象理論。

他把藝術作品的內容理解為"觀念",它是藝術家或者觀眾(他們是被藝術家創造的形象喚來欣賞藝術家作品的)的一係列思想。而在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的結構方麵,"內部形式"(波傑勃尼亞在《思想和語言》中把它理解為"形象"、"內容的表象")這個概念具有特殊的意義。在藝術作品中與在科學著作中不同,藝術家的思想、"觀念"不是直接通過外部形式體現的,而是固著在"形象"即作品的內部形式之中的。他認為,體現著藝術作品內容的"形象"是作品的靈魂和作品的藝術寓意的基礎。因此,"內部形式"是形象的體現者,是含有作為形象藝術表現力之主要屬性的諷喻和隱喻的"第三比喻"。而詞和藝術作品的相近或類似之處就在這"內部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