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Φе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年)是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偉大作家。他的世界觀十分複雜,與此相應他的美學思想也充滿著矛盾,不過,正如他自己所說:"人們稱我為心理學家,不對,我隻是最高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即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全部奧秘。"[61]也就是說,他把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向人的心靈深處方麵,向人的心理的藝術表現方麵拓展了。他主要在他的小說創作中表現了他的心理現實主義的美學思想,不過,在他的日記、書信、評論、紀事中也從不同的側麵記錄和闡述了他的比較獨特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他的主要美學論文和文藝評論有:《俄羅斯文學組論》(1861年)、《愛倫·坡小說三篇》(1861年)、《1860-1861年美術學院畫展》(1861年)、《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作家日記》(1873年,1876年,1877年,1880年)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於1821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個醫生家庭。父親是一個平民出身的軍醫,1828年獲貴族稱號,思想保守,因虐待農奴而被農奴毆打致死。1834-1837年,他在莫斯科一所私立寄宿學校學習,深受具有啟蒙主義思想的語文教師的影響,讀了許多俄國和西歐作家的書。1838年進入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學習,1843年畢業,被分到彼得堡工程兵團工程局繪圖處工作。但他一心想當作家,於1844年辭職,專心從事文學創作。1845年,他的第一部小說《窮人》完稿,受到別林斯基的讚賞,成為"自然派"作家的一員和彼得堡文壇的一顆新星。第二部小說《雙重人格》(1846年)開始顯露出他的現實主義的獨特之處——著重於人物內在本性和精神狀態的矛盾變化的精雕細刻,以幻想、想象的手法描畫病態的心理和性格的分裂。1845年與別林斯基及其小組成員的結識使他獲益匪淺。1847年初,因為文學觀念的分歧,他與別林斯基等人決裂,熱衷於空想社會主義,參加了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活動。1849年與該小組其他成員一起被捕,關押在彼得保羅要塞。同年11月,以散發和在集會上朗讀別林斯基致果戈理信,反對宗教和政府的罪名被判死刑,後被改判四年苦役,期滿後再罰為士兵。1850-1854年他在鄂木斯克獄中服苦役,期滿後被編入西伯利亞邊防軍當兵。1857年獲準恢複貴族權利,並同伊薩耶娃結婚。1859年獲準遷居特維爾,年底回到彼得堡,恢複了文學生涯。這期間,他的思想發生了一些複雜的變化,摒棄社會主義,改宗基督教,並希望以道德感化來改善社會。這時,他與哥哥米哈伊爾一起創辦了雜誌《時報》(1861-1863年)與《時代》(1864-1865年),表明了對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反對。1866年發表《罪與罰》,1868年發表了《白癡》。1867-187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婦旅遊歐洲,使他對西歐社會喪失信心,充滿敵對情緒,而對宗法製的俄國在基督教精神中的複興充滿希望。19世紀70年代發表了《群魔》(1871-1872年)表現了這些思想。他的最後巨著是《卡拉馬佐夫兄弟》(1879-1880年),充分顯示了他的複雜思想。但在美學和藝術上,他始終是一個獨特的現實主義者。1881年1月28日,他病逝於彼得堡。他的現實主義,不僅在於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更在於深入描繪人的心理及其深處的某種分裂和病態,因而他被現代派的作家尊為自己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