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一節 列夫·托爾斯泰的美學思想

字體:16+-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Дев Никодаевич Тодстой,1828-1910年)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使他享有世界聲譽。同時,他在創作實踐中經常不斷地思考美學問題,不僅在日記、書信、筆記和講話中闡述自己的美學觀點,而且還專門寫過一些美學著作,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論所謂的藝術》(1896年)、《什麽是藝術?》(一譯《藝術論》,1898年)。

列夫·托爾斯泰於1828年生於圖拉省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一個大貴族家庭。1844年,他考入喀山大學,先後在阿拉伯、土耳其語文係、法律係和哲學係學習,1847年因不滿當時的學校教育而退學。1851年,他與其兄去高加索,並在那裏服役,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寫了《童年》(1852年)、《少年》(1853年)等自傳體小說。1855年11月,他來到彼得堡,結識了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岡察洛夫、奧斯特洛夫斯基、格裏戈羅維奇、皮謝姆斯基、費特等俄國文壇巨匠,與《現代人》雜誌建立了密切的聯係。1856年11月末退伍,1857年初他首次出國旅行,訪問了法國、瑞士、意大利、德國,對歐洲資產階級文明的殘酷現實極端不滿。1859年末,他開始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從事農民子女的教育事業,企圖以教育救民救國。1862年9月結婚,婚後開始了緊張的文學創作。他的文學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早期(1852-1863年),此時主要作品為自傳體三部曲小說,已表現出他的現實主義美學特點。二是全盛期(1863-1878年),這是他的創作成熟期,其標誌是《戰爭與和平》(1863-1869年)和《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這兩部巨著奠定了他的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的堅實地位。三是晚期(1879-1910年),這期間,他於1881年9月因子女求學舉家遷到莫斯科,在那裏又了解到城市貧民的悲慘生活。這時,經過長期的探索和思考,他終於在《懺悔錄》(1879-1880年)中正式宣布與上層貴族地主階級決裂,站在宗法製農民的立場上對沙皇專製製度進行全麵批判,並極力宣傳"勿以暴力抗惡"和"道德上自我完善"的思想。這時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複活》(1889-1899年)。由於長期的思想的矛盾和精神的痛苦,1910年11月10日,82歲高齡的托爾斯泰悄悄地離開了度過一生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在離家出走的路上,他突患肺炎,20日死於阿斯塔波沃小車站。遺體安葬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