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二節 尼采的強力意誌美學02

字體:16+-

(三)關於悲劇、藝術的本質和功能

尼采一貫把悲劇看作藝術的最高樣式,是酒神精神借日神形象的體現,其本質是以個體的痛苦和毀滅為代價換取人類總體生命的生生不息,是戰勝痛苦和死亡的強大力量的顯示。在其中、後期,這一思想得以更充分的發揮。

在《瓦格納在拜洛伊特》一文中,尼采說,悲劇的基本要求是"個人注定應當變成某種超個人的東西","個人應當忘記死亡會給個體造成的可怕焦慮",因為在短暫生涯中他"能夠遇到某種神聖的東西,足以補償他的全部奮鬥和全部苦難而綽綽有餘——這就叫作悲劇的思想方式。如果有朝一日整個人類必定毀滅……,那麽它在一切未來時代的最高使命就是……作為一個整體,懷著一種悲劇的信念,去迎接它即將到來的毀滅"[235]。這顯然是一種強者的力量感。所以,尼采有時將悲劇精神比作男子氣概,他說,"鬥誌昂揚的男子,例如埃斯庫羅斯時代的希臘人,是難於打動的,而一旦同情戰勝了他們的剛強,他們便如同受一陣眩暈襲擊,被魔鬼的威力鎮住,……悲劇就訴諸如此感受同情的靈魂,訴諸剛強好鬥的靈魂",所以在"勇敢和男子氣的價值提高了"的時代"迫切需要悲劇詩人"[236]。他還認為,悲劇產生於"希臘人正值年富力壯之時"、"希臘人的心靈神采煥發的那幾個世紀中",是希臘人身上的"酒神的瘋狂"或"民族青年期和青春的神經官能症"孕育了悲劇,"正是瘋狂給希臘帶來了最大的福祉"[237]。據此,尼采一再批評亞裏士多德的悲劇"淨化"說和叔本華的否定生命說,他從心理學角度強調:"酒神祭之作為一種滿溢的生命感和力量感,在其中連痛苦也起著興奮劑的作用,它的心理學給了我們理解悲劇情感的鑰匙,這種情感既使亞裏士多德誤解了,更被我們的悲觀主義者誤解了",唯有"肯定生命"、肯定生命意誌在個體犧牲中的不可窮竭的酒神精神才是"通往悲劇詩人心理的橋梁"[238]。他指出,亞裏士多德認為悲劇情感是恐懼和憐憫兩種"消沉的情感",是把悲劇看成"危及生命的藝術了",其實相反,"悲劇是一種強壯劑","是生命的偉大刺激劑,生命的陶醉,求生存的意誌"[239],歸根結底,是求強力的意誌;悲劇狀態是麵對強敵、不幸和恐懼時一種"有勇氣和情感的自由",即"得勝的狀態","誰習慣於痛苦,誰尋找痛苦,英雄氣概的人就以悲劇來褒揚他的生存",悲劇就是這強者的"最甜蜜的殘酷之酒"[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