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二節 尼采的強力意誌美學

字體:16+-

弗利德利希·維爾海姆·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年),德國著名哲學家、詩人。出身於鄉村牧師家庭。由於其父與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有故交,受到恩寵,所以能從小接受貴族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他1864年入波恩大學,一年後轉萊比錫大學學習語言學和神學。他從小喜愛文藝,尤其是詩歌、悲劇、音樂。他的大部分著作是用格言、警句式的詩或散文體寫成,是一位典型的詩人哲學家。他曾自負地說:"格言、警句——在這方麵我在德國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大師——是永恒的形式。"[72]事實上,德國哲學家中至今在這方麵無人能逾越他。1869-1879年,他任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1880年因患精神分裂症辭教。1889年前去過瑞士、意大利、德國的許多地方尋求醫療,同時繼續從事著述。1889年全瘋,後在魏瑪療養直至病逝。

尼采17歲時的照片

尼采的哲學活動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①1870-1876年,受叔本華和瓦格納影響較大的時期,代表作是《悲劇的誕生》(1871年);②受孔德、斯賓塞實證主義和邊沁功利主義影響,思想發展時期,代表作有《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年)、《朝霞》(1881年)等;③獨創時期,"強力意誌"[73]思想趨於成熟,主要著作有《快樂的知識》(1882年)、《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5年)、《善惡之彼岸》(1886年)、《道德體係論》(1887年)、《反基督》(1888年)、《強力意誌》(未完成,1895年出版)等。

一 反理性的"生命-強力意誌"哲學

尼采的哲學也是唯意誌主義。他從叔本華的生命意誌哲學出發,但一開始就對它作了批判性的改造,揚棄其悲觀主義,後期進一步發展成強力意誌哲學。下麵從三方麵予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