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三章 心理學美學

字體:16+-

心理學美學在古希臘已露端倪。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認為,人隻有處在旁觀者的地位,具有"旁觀"的心理狀態,才能獲得審美愉悅。德謨克裏特認為,詩人是靠靈感和天才寫作的。柏拉圖則主張,隻有在一種"迷狂"的心理狀態中,人們才能超脫塵世的種種欲念,通過對於美的理念的回憶,得到美的享受。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從心理學角度論述過許多美學問題,比如,藝術起源於人類的模仿本能,悲劇和音樂具有淨化作用。在西方近代美學中,洛克、夏夫茲博理、哈奇生、休謨等許多英國經驗派美學家也都已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美學問題。他們對於審美過程中的心理機製、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感受的具體特點和趣味、情感、聯想等問題在審美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探討,為現代心理學美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此後,康德、叔本華等人也都對審美心理學問題作過引人注目的研究。然而,心理學美學形成一股蔚為大觀的強大的美學潮流,則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

19世紀以來,西方心理學研究不斷取得重大成果,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誌著心理學脫離哲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心理學的發展和研究成果,對西方的各個思想領域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同樣,它也為現代心理學美學奠定了基礎。而其中最先發展起來的就是德國的心理學美學。

德國心理學美學是在19世紀中期以後反對形而上的哲學思辨的美學思潮中,憑借著心理學等自然科學的方法的移植和借用逐步形成的。它幾乎與德國的形式主義美學同步地采用了"自下而上"的實證的科學方法。形式主義美學家赫爾巴特、齊美爾曼、漢斯力克都曾經對形式與心理活動的關係、形式引起審美快感的生理和心理機製等問題進行過分析和論述。因此,心理學美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運用自然科學的手段,通過精確的量度、統計和實驗,對美學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作出回答。不過,心理學美學更加重視心理學實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