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麵的闡述中可以看到,柏拉圖對傳統的文藝持劇烈的批判態度,但他又高度重視文藝的社會功能。隨著他的哲學觀點的演變以及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前後的觀點有顯著的變化。柏拉圖前期(中期)以《國家篇》為代表,對傳統文藝幾乎持全盤否定態度,“把詩驅逐出理想國”[260],在晚期的《法篇》中,則在堅持嚴格的檢查製度的前提下,有條件地接受文藝。這一切都以其是否符合社會和國家的整體利益的理想為依歸,即以是否符合他所設定的那種理想城邦的目的為依歸。
一 哲學和詩歌的爭吵
柏拉圖對傳統文藝的社會功能的審察,是從哲學高度出發的。他聲稱,當初之所以主張將詩逐出理想國,不是出於簡單粗暴,而是有充分理由的,不是他個人杜撰的,“哲學和詩歌的爭吵是古已有之的”[261]。
的確,古希臘傳統中有些哲學家,對傳統的文學藝術持否定的態度,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愛利亞學派的先驅塞諾芬尼(約前570—約前470年)和赫拉克利特。
塞諾芬尼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對傳統的宗教和價值觀念,以及風俗習慣等持批判的態度。在其《哀歌》中,強調詩歌要頌揚神明:“首先聰明的人們,必須用神聖的歌詞和純潔的語言頌讚神明。然後奠酒並且祈請神明賜予力量,使人們能夠做得允當(因為懇求這種力量是首先要做的事情),不要有一個人喝得過量,隻要不太老,人人都能不用攙扶回到家門。”[262]但反對頌揚異端的神祇:“不要歌頌提坦諸神、巨人或半人半獸的怪物們的鬥爭,這些都是古代人的虛構,也不要去管那些紛亂的爭吵,這裏麵並沒有什麽平安吉慶。而要時時對神靈崇敬,這才是可貴的事情。”[263]
在《諷刺詩》中,對以荷馬為代表的詩人持劇烈批判觀點。他承認,長期以來荷馬的詩篇對人們有重大持久的影響,“從最初的時候起,所有的人都向荷馬學習”[264]。但是荷馬等都是將人間的敗德加到神靈身上:“荷馬和赫西奧德把人間認為是無恥醜行的一切都加在神靈身上:偷盜、**、彼此欺詐。”[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