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同一性思維而建構起來的自我與他者的二分實際上已經內在地蘊含了自我主體的中心地位。具體到殖民主義語境中來考察自我主體,這一主體的自我已經變體為西方,相應的,作為客體的他者變體為東方。西方自我化,自我主體化;東方他者化,他者客體化。
在近代主體性哲學和啟蒙話語中,存在著賽義德所說的“類型化”。從純粹主體到經驗主體,從“選擇者”到“學習者”,從自為者到依賴者,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等級序列。在這個等級森嚴的嚴密序列中,處於第一方陣的是那些理性潛力得到充分開發,理性能夠很好地駕馭本能、愛好和欲求,滲透到它們之中,並且符合其本質規定性要求的理性主體和自主主體,這個最高序列的理性主體和自主主體往往是所謂專家知識分子和那些手握重權的當權者的化身。處於第二序列的是那些接受了一定的啟蒙教育,具備了一些不太精深知識的“半吊子型”(索雷爾意義上的)的“理性人”。處於第三序列的是那些尚未接受完整啟蒙教育的潛在主體,這些潛在主體是那些尚未受過係統啟蒙教育的諸如兒童、婦女、精神病人或愚昧者等人群的化身,他們依賴於理性主體和自主主體,並通過進一步的啟蒙教育能夠成為理性主體和自主主體的學習者和依賴者。就其現狀而言,這些人還不是名副其實的主體,但他們已經處在理性主體和自主主體的包圍之中和統治之下,處在第一方陣主體序列的啟蒙和引導的範圍之內,通過學習訓練和啟蒙教育可以由潛在主體轉變成為符合本質規定性要求的主體。處於這個等級序列最低層次的是那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和國家的民眾,他們尚未進入文明圈子,是仍處於愚昧之中的“野蠻人”。這些人雖然也具有某種理性培育的潛力,但還沒有開始學習培訓和啟蒙教育的過程,他們與名副其實的主體之間的距離還很遙遠,必須加強其與文明社會的緊密交流,才能促使他們盡快成為主體。[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