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殖民的主體性反思:對文化殖民主義的批判

二、後殖民主義的崛起與主體性的式微

字體:16+-

後殖民主義理論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以賽義德於1978年出版的《東方學》為標誌;它成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文化思潮,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後殖民主義理論崛起於20世紀末期,而這一時期正是西方思想界對現代性進行全麵反思並進而對現代性中的主體主義“狂轟濫炸”的時代。對現代性的反思和對主體性的解構最全麵、最係統、最深刻的當屬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從整體上全麵反思了現代性的理性啟蒙假說、線性發展觀、技術主義等,犀利地批判了現代性中的基礎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主客二分的本質主義、理性主義等在場的形而上學。

主體主義哲學是一種主體中心主義哲學,它先設定一個高高在上的萬能的主體,無論其為邏輯主體、言語主體、實踐主體還是其他性質的主體,再設定作為客體的自然界和人不存在,而主體是作為提問者的存在,並由主體的存在論證自然和人的存在。也就是說,在主體主義哲學中,客體的命運是由主體所決定和操控的。不僅如此,主體主義哲學還是將自我當作主體,主體當作本體的哲學。主體主義哲學強調萬物的本體必須以自我為條件,自我是感性流變萬物中的有限性的同一本源,具有使萬物全盡攝絕的能力。主體自我是本體的擬人化變種,它保持著本體論所要求的同一性、現存性或在場性。所以,主體主義哲學也是自我中心主義哲學。

正是在此意義上,德裏達說,主體主義哲學是一種“在場(presence)的形而上學,我們唯一所知的一種形而上學。也許可以這麽講,那種基礎、原則或中心的所有名字指稱的一直都是某種在場[艾多斯、元力、終極目的、能量、本質、實存、實體、主體、揭蔽(aletheia)先驗性、意識、上帝、人,等等]的不變性”。[14]而邏各斯中心主義“與作為在場的一般存在意義的曆史規定相融合,與取決於這種一般形式並在其中組成它們的體係和曆史係列的所有次要規定(事物向視覺顯現為本質,作為實體/本質/存在的顯現,作為此刻或瞬間的暫時顯現,我思、意識、主體性的顯現,他人與自我的共現、作為自我的意向現象的主體間性,等等)相融合。因此,邏各斯中心主義支持將在者的存在規定為在場”。[15]這樣的認識論動機,在場的權威性,對確定性、絕對基礎和邏各斯中心等的追求被德裏達視為哲學上的極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