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殖民的主體性反思:對文化殖民主義的批判

二、從二分思維到間性思維。構建平衡的文化生態

字體:16+-

主體性是無法消解的,在反對文化霸權、抵抗文化殖民的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主體意識,不僅如此,還必須使這一主體意識由自發、自在走向自為。主體意識走向自為的過程就是反文化殖民中的主體性重建。反文化殖民中要重建的主體性不是二分思維中的主體性,而是主體間性意義上的主體性。要真正達到反對文化殖民之目的,我們必須超越二分思維範式,由二分思維走向間性思維。

除了把事物簡單化、忽視或否認多樣性以外,二分思維的錯誤倒不在於對事物整體所作的二分,而在於將這二分的雙方對立化了。在形而上學的二分思維中,事物、概念之間是按照一種等級順序排列的,其中,對立雙方中總是有一方處於比另一方更高更優越的位置。二分思維是一種對立性的思維,它忽視或掩蓋二分雙方的互動和勾連。[16]事物之間的關係不是非此即彼的“要麽……要麽……”的關係,而是“既……又……”的關係,這一關係就是事物的“間性”(inter)關係。以“間性”來看待事物之間關係的思維就是間性思維。

間性思維並不否認一般意義上的主體與客體的二分。從學理上講,任何主體的存在都依賴於一定的客體,沒有客體就沒有主體,沒有主體也就沒有客體,這是沒有疑問的。間性思維所承認的客體不是永遠的客體,也就是說,這個客體隻是在一定的時段、在一定的範圍內存在,它是特定意義上的客體,一旦超出這個時段和範圍它也可能成為主體,這個“主體”之外的“他者”相應地也就成為客體。但這種主體和客體的稱謂隻是暫時的,是相對於一定的時段和範圍而言的,從總體意義上講,沒有絕對的永恒的客體,或者說,一個人一生下來並不就是天然的客體。一個人從自身出發去思考和行動時,他必定是以自己為主體的,因而其思考行動的對象也就成了客體。同樣,其他人也可以是從自身出發去思考和行動的主體,他並不能僅僅被限定為思考行動對象的客體。他者不等於就是客體,他者既是客體又是主體,同樣,自我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一個真正懂得自我作為主體的意義和目的的人,也應該同時懂得他者作為主體的意義和目的。“用康德的話來說,我們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僅用來實現他人目的的工具。我們中的每個人都就被看作一個‘你’,而不僅僅是一個‘它’,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主體,而不僅僅是客體。”[17]從間性思維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人都是主體,他們是相互關聯的,是交互主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