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文已經分析過,“identity”(身份、認同)與“idem”、“identitas”有關,是按照後麵兩個詞的先後順序逐步演變過來的。“idem”具有“同前所引”的意義,“identitas”的字麵意思是“同一性”。而“identity”的名詞化是“identification”,“identification”本身就具有“同一性”或“同一化”的含義。弗洛伊德曾經使用“identification”一詞來解釋一個人對其他人的歸屬問題,解釋身份認同。因此,我們可以說,身份認同這一概念本身就內含了“同一性”的意旨。
身份認同的同一性是指某一個體或群體身份的整一性、一致性、連續性、確定性、穩定性的狀態,它表明一個個體或群體“是其所是”的意蘊,換言之,它表明一個個體或群體身份的時間和空間關係的動態一致性。簡單地說,身份認同的同一性表明了對某一個體或群體而言,如何才能保證當今之“我”與以前之“我”的一致性問題。身份認同具有同一性的緣由,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講,是由於人具有一定的記憶能力,這種記憶能力是一種可以跨越時空的能力,也就是“一個人對時空中存在的自我一致性和連續性的知覺以及別人認識到一個人的一致性和連續性這一事實的知覺”[33]的那種能力。這種知覺能力有助於整合身份認同,從而使身份認同具有某種整體性。簡言之,就是“我”與整體怎樣整合的關係問題,即在五花八門、多種多樣的可能的認同中如何去接納和選擇新的有用的認同,如何用核心認同去接受和容納邊緣性的、非核心的認同,如何用已有的認同去接受和容納新穎的認同,並用新穎的認同去改變、改造和革新既有的認同,等等。隻有經過這一係列的活動或環節,身份認同才能保持其相對的穩定性、連續性和整體性。也就是說,身份認同才能達到同一性。身份認同的同一性使某一個體或群體即使在不同的條件下,也能保持同樣的事實或狀態,從而使“我”得以成為自身而不是別的什麽人,即“是其所是”。身份認同的同一性既表現了自我身份的一致性,也表現了群體(共同體)身份的一致性。可以說,沒有同一性,就談不上真正的身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