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國主義境遇中也存在啟蒙問題,文化啟蒙的過程伴隨著文化殖民。無論是近代、現代,還是當代,啟蒙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康德強調啟蒙是使人從不成熟狀態中解放出來,大膽運用自己的知性;哈貝馬斯把啟蒙作為“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來考察,提出要完善啟蒙;福柯把啟蒙當作一種態度、一種氣質,強調啟蒙的批判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把啟蒙看作神話,通過分析文化工業和反猶太主義強調啟蒙的蒙騙性、統治性、極權性。在漢語中,“啟”即打開,“蒙”即蒙昧。作為一個英文詞匯,“enlighten”(啟蒙)的詞根是“light”(光),“light”的形容詞含義是“明亮”,動詞的含義是“點燃”、“使發光”。作為動詞的“lighten”的含義是“使……明亮”,這樣,“enlighten”(啟蒙)就是指通過開導而使人擺脫無知、迷信和愚昧的境地。
在西方思想史上,關於啟蒙的經典定義無疑來自於康德。在《回答一個問題:何為啟蒙》一文中,康德是這樣界定啟蒙的:“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有的譯者譯為未成年——引者注)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有的譯者譯為知性、理性——引者注)無能為力。”為了擺脫這種不成熟狀態,康德強調要“Sapere aude!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57]在康德看來,有些人的不成熟狀態是“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在自然意義上已不再需要別人的引導之後,他們卻仍然擺脫不了這種不成熟狀態,其原因乃在於自身的“膽怯”和“懶惰”,由於自己沒有決心和勇氣來運用“自己的理智”,於是乎那些所謂“監護人”便替他們做主並引導、監護他們。康德告訴我們,那些所謂“監護人”總是在利用人們的“膽怯”和“懶惰”這一弱點,使人們安於精神上不成熟的現狀,從而需要“監護人”為他做主,需要“監護人”的監護。在此情況下,就需通過啟蒙來幫助人們走出不成熟狀態,走向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性的成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