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引所謂“纘國朝政事”一語,已大致反映出了《會要》的內容,即它是關於唐代“政事”之書。而所謂“政事”,不是敘述“政事”的過程,而是記其起因或記其結果,同時側重於製度方麵。《新唐書·藝文誌三》把《會要》和《通典》視為同一性質之書,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把這兩種書連同與此相近的書著錄於子部“類書類”,實為不妥。它們雖然都是分門別類記事,但畢竟都有十分確定的基本內容,即關於製度的曆史。《通典》是通代的製度史,《會要》是專記一朝的製度史,與一般的類書有明顯的區別。《宋史·藝文誌六》把《通典》、《會要》著錄於子部“類事類”,這雖與“類書類”的提法有所不同,但實質還是一樣的。直到清修《四庫全書總目》,才把《通典》、《唐會要》及與之相類之書,著錄於史部“政書類”,從而明確了它們作為史書的性質。或許是因為它們所記都是以廣義的政治製度為基本內容,故名“政書”。值得注意的是,蘇冕曾經明確地指出:“《會要》亦國史之支也。”[50]這話講得很確切:第一,《會要》是史書;第二,《會要》是“國史”的一個分支,意即側重於“國朝政事”。
前麵已經講到,《會要》“行於時”後,後人曾有兩次續修。這是認識《會要》麵貌的重要環節。
第一次續修是在晚唐宣宗時。史載,大中七年(853年):
十月,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崔鉉進《續會要》四十卷,修撰官楊紹複、崔瑑、薛逢、鄭言等,賜物有差。[51]
崔鉉等《續會要》撰成進上後,它與蘇冕《會要》是什麽關係呢?從《新唐書·藝文誌三》類事類著錄的情況來看,“蘇冕《會要》四十卷”和“《續會要》四十卷……崔鉉監修”都是各自行世的獨立著作。《宋史·藝文誌六》類事類著錄:“蘇冕《古今國典》一百卷,又《會要》四十卷”,“崔鉉《弘文館續會要》四十卷”,似亦可證二書的各自行世[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