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的史學在步入隋唐時期後,其顯著特點是於發展中出現了新的轉折,尤其在唐代,出現了重大的轉折和鮮明的創新特點。當然,轉折和創新是相互聯係的:轉折中包含創新,而創新本身往往就是轉折的標誌。
先說出現了哪些轉折。
第一個轉折,是私人撰史受到限製,皇家加強了對修史的控製,並建立了獨立的修史機構——史館。這個轉折過程,反映了最高統治集團中的一些人的曆史意識和史學意識在逐步增強。隋朝統治者關於禁止私人撰寫國史和品評人物的措施與唐初設史館於禁中有計劃地撰寫前朝史及本朝史的措施,表麵上看,其性質頗相類似,但在客觀上其結果卻有極大的差異,前者阻礙了史學的發展,後者卻促進了史學的發展,可謂形同而實異。這一轉折對後世的影響,是強化了官修史書在史學發展中的地位,而對其評價則應持辯證分析的態度。
第二個轉折,是史學在思想領域中逐步擺脫了經學的羈絆而卓然自立的地位不斷得以鞏固,並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這反映在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在文獻整理和目錄編定的活動中,史學有了獨立的位置,史書成為經、史、子、集四大部類典籍之一。這一轉折的影響,中經宋元而迄於明清,長達一千一百餘年而未間斷。當然,中國古代史學在曆史觀點和價值評價方麵,仍然受到儒家學說的深刻影響,也就是說,在這方麵,史學並沒有完全脫離經學的籠罩。另一個方麵,在唐代的科舉考試中設立了“史學科”,史學成為取士的途徑之一。盡管由此入仕的人並不多,但史學的地位已具有明顯的獨立性。
第三個轉折,是出現了對史書編著和史家得失及諸多史學現象進行係統總結與評價的專書,反映了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摸索、發展道路而趨於成熟,這標誌著中國史學進入到一個更加自覺地進行理論思考的新階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其影響所及,覆蓋後世,直至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