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撰寫皇朝史的**
自《史記》奠定了紀傳體史書的基礎,《漢書》開皇朝史撰述的先聲,繼而又有《東觀漢記》和《漢紀》的行世,於是隨著朝代的興亡,後世史家極重皇朝史的撰寫。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族政權的建立和頻繁更迭,出現了大批的皇朝,雖興替匆匆,然皆各修其史。這是這一時期史家撰寫皇朝史出現**的史學上和曆史上的原因。這個**的具體表現就是上文所說到的“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一代之史,至數十家”。所謂“正史”,《隋書·經籍誌》一般僅限於《史記》和曆代紀傳體皇朝史範圍;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則自《史記》、《漢書》以下,不論紀傳、編年,凡記一代皇朝興亡之史,皆稱“正史”。此處為敘述方便,取《史通》之意,但以“皇朝史”作為總稱。
關於東漢史撰述。經東漢數代史家努力撰寫的《東觀漢記》,是東漢史的最早撰述,但它是一部沒有最終完成的著作。三國以下,撰東漢史者,史家蜂起。在吳,有謝承《後漢書》一百三十卷;在晉,有薛瑩《後漢記》一百卷,司馬彪《續漢書》八十三卷,華嶠《漢後書》九十七卷,謝沈《後漢書》一百二十卷,張瑩《後漢南記》五十五卷,袁山鬆《後漢書》一百卷;在南朝,有宋劉義慶《後漢書》五十八卷,範曄《後漢書》九十卷(今本有十篇子卷,合一百卷),有梁蕭子顯《後漢書》一百卷。這十一種是紀傳體東漢史。還有兩種編年體東漢史,一是晉袁宏《後漢紀》三十卷,一是晉張璠《後漢記》三十卷。以上十三種東漢史,大多遺佚,今存的隻有範曄《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誌三十卷和袁宏《後漢紀》。清人姚之駰、孫誌祖、王謨、章宗源、黃奭、汪文台、王仁俊等致力於已亡諸家東漢史的輯佚工作,以汪文台《七家後漢書》輯本最有價值[1]。今人周天遊在前人的基礎上,再作爬梳,重加整理,撰成《八家後漢書輯注》,於“七家”之外增補張瑩《後漢南記》一家,書末附錄八家後漢書著者傳略、曆代著錄、評論、諸家輯本序跋及索引,頗可參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