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史家的通史撰述中,杜佑《通典》是典製體通史,裴潾《通選》是文征體通史。《通典》是現存典製體史書中影響極大、價值很高的書,《通選》今已不存。
杜佑(735—812年)約二十歲開始做官,在地方和朝廷任過許多職務,以擔任淮南節度使的時間最長,晚年出任宰相,曆德、順、憲三朝,在仕途上度過近六十個年頭。《通典》一書,始撰於唐代宗大曆之初(766年),成書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前後用了三十六年的時間。全書二百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門之下又分子目,子目之下列有細目;上限始於黃帝,下限止於唐玄宗天寶末年及肅宗、代宗年間,有的史事截止於成書前數年,可謂體大思精、繁而有要。《通典》代表了唐代史學的最高成就。
關於《通典》一書的方法和旨趣,我已另作專文論述[34],此不贅述。這裏,我想對有關《通典》一書之淵源的傳統看法提出一點辯難,為的是要獲得對於這部典製體通史的比較接近正確的認識。關於這書,《舊唐書·杜佑傳》是這樣說的:
(杜佑)性嗜學,該涉古今,以富國安人(民)之術為己任。初,開元末,劉秩采經史百家之言,取《周禮》六官所職,撰分門書三十五卷,號曰《政典》。大為時賢稱賞,房琯以為才過劉更生。佑得其書,尋味厥旨,以為條目未盡,因而廣之,加以《開元禮樂》,書成二百卷,號曰《通典》,貞元十七年,自淮南使人詣闕獻之。
《新唐書·杜佑傳》所記與此略同。這裏的記載,有些地方是很值得懷疑的。
第一,劉秩《政典》果真有這麽大的社會影響嗎?《新唐書·劉子玄傳》附《劉秩傳》卻有另外一種說法:“安祿山反,哥舒翰守潼關,楊國忠欲壓其兵,(劉)秩上言:‘(哥舒)翰兵天下成敗所係,不可忽。’房見其書,以比劉更生。”這裏說的“房見其書,以比劉更生”,從劉秩與房琯的關係來看,從《漢書·劉向傳》所記劉向(更生)行事來看,也證明後一種說法是符合事實的,而前一種說法是失實的[35]。可見,兩《唐書·杜佑傳》所記房琯讚揚《政典》的話原是張冠李戴;既如此,所謂《政典》“大為時賢稱賞”雲雲,當然也就很值得懷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