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

五、通史撰述複興的意義

字體:16+-

唐代史家特別是中唐和晚唐的一些史家,有不少人著意於通史的撰述,這是曆史時代的要求,也是史學發展的趨勢。

從曆史時代的要求來看,隋唐統一的政治局麵,尤其是唐皇朝的統一政治局麵,帶來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繁榮。這就賦予當時的史學家一種比他們前輩更大的氣魄和胸懷,使他們能夠把自己的視野投向遙遠的古代和自古迄今的曆史進程。李大師的“編年以備南北”的撰述思想,無疑是隋唐統一政治局麵的要求和反映;而李延壽纂南朝四史為一史、北朝四史為一史的撰述成果,也隻有在統一的局麵下才能產生。杜佑著《通典》,采五經群史,上自遠古,下至當世,分門別類,舉其始終,曆代典章製度及群士論議,條分縷析,一一備載。此種宏大氣魄,不能不跟統一的唐皇朝的曆史和現實有密切的關聯。誠如白居易在他所起草的一道任命史官的詔書中說的那樣:“庶職之重者,其史氏歟!曆代以來,甚難其選。非雄文博學,輔之以通識者,則無以稱命。”[45]白居易的話,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曆史時代對史學家的要求,這個要求的核心就是“通識”,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曆史時代的要求還表現在它向史學家提出了現實問題,需要史學家做出回答。唐代中葉以後,社會急劇動**,唐皇朝的“盛世”已經結束。怎樣醫治社會的瘡痍?怎樣複興人們記憶中的“盛世”?於是,詩人在詠歎和呼號,思想家在思考和論證,政治家在謀求改革,而史學家也必須對曆史和現實做出總結和說明。正因為如此,杜佑撰《通典》是以“征諸人事,將施有政”[46]為其宗旨,以“詳古今之要,酌時宜可行”[47]為撰述上的具體要求,以達到“經邦”、“致用”[48]的目的。同樣,馬總撰《通曆》,敘曆代“世紀興滅,粗述其君臣賢否”;姚康撰《統史》,“纂帝王美政、善事、詔令可利於時者”[49],也都是為了這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