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

二、“《漢書》學”的興起

字體:16+-

在中國古代史學史上,馬、班齊名,《史》、《漢》同輝,讚譽者蜂起,仿效者不絕。其實,《史》、《漢》的命運畢竟還是不完全一樣的。隋唐之際,《漢書》研究成為顯學,而《史記》研究卻大不如前者。

隋唐之際《漢書》學的興盛,突出地表現在湧現了一批專治《漢書》的學者。

隋朝劉臻,“精於《兩漢書》,時人稱為漢聖”[20]。當然,超過“漢聖”的人還是有的。學者楊汪曾經問《禮》於沈重,受《漢書》於劉臻。二人推許之曰:“吾弗如也。”隋煬帝時,楊汪任國子祭酒。煬帝“令百僚就學,與汪講論。天下通儒碩學多萃焉,論難蜂起,皆不能屈”[21]。煬帝時期有一個光祿大夫於仲文,曾參掌文選事,亦撰成《漢書刊繁》三十卷。隋朝《漢書》學的泰鬥,還應算是蕭該和包愷。煬帝大業中,蕭、包二人聚徒教授,著錄者數千人,可謂盛況空前。史稱:“於時《漢書》學者,以蕭、包二人為宗匠。”[22]

關於蕭該,據《隋書·蕭該傳》記,隋文帝時,他被“拜國子博士。奉詔書與(何)妥正定經史,然各執所見,遞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譴而罷之。該後撰《漢書》及《文選音義》,鹹為當時所貴”。蕭該的《漢書音義》,看來也是屬於發憤之作。關於包愷,是從王仲通受《史記》、《漢書》。包愷的《漢書》學知識,主要來源於王仲通。蕭、包教授《漢書》,弟子數千,門庭若市,堪稱隋朝《漢書》學的魁首。

唐初,《漢書》學繼續發展。唐高祖時,曾任廉州刺史與鄂州刺史的顏遊秦撰《漢書決疑》十二卷,成為唐代《漢書》學的開山。顏遊秦是著名學者顏師古的叔父,所撰《漢書決疑》為學者所稱,後師古注《漢書》,亦多取其義。顏師古注《漢書》,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時(太子)承乾在東宮,命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深為學者所重。承乾表上之,太宗令編之秘閣”[23]。顏師古注《漢書》,用力至深,“時人謂杜征南(杜預)、顏秘書(顏師古)為左丘明、班孟堅忠臣”[24],極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