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同時代人中有不少史學家,《齊書》撰者蕭子顯是其中留下了著作的史家。
蕭子顯(487—537年),字景陽,南朝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是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他十幾歲時,蕭齊被蕭梁所取代。梁武帝蕭衍的父親蕭順之是蕭道成的族弟,蕭子顯是比蕭衍晚一輩的人,但他們很早就分支了。在梁朝,蕭子顯以自己的才華、風度和談吐的出眾,始終受到梁武帝的禮遇和信任,官至吏部尚書,後出為吳興太守。子顯善為詩賦,頗好辭藻。沈約讀了他的《鴻序賦》,盛讚它是:“可謂得明道之高致,蓋《幽通》之流也。”這是說他有班固之才。梁武帝讀了他的詩也說“可謂才子”。但蕭子顯的主要成就還在於史學。他一生寫了五部史書:《後漢書》一百卷,《晉史草》三十卷,《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十卷。他同沈約一樣,很重視東漢以來的曆史。這些著述除《齊書》外都亡佚了。
蕭子顯撰《齊書》是得到梁武帝的同意的。據劉知幾說,他撰《齊書》是在天監年間(502—519年),也就是在蕭子顯三十一二歲以前。後人為區別蕭子顯《齊書》和唐初李百藥《齊書》,稱前者為《南齊書》、後者為《北齊書》。蕭子顯撰《南齊書》,可以參考的文獻資料還是不少的。早在齊明帝時,檀超和江淹奉詔修本朝史,他們製訂了齊史的體例,但沒有完成修撰工作。此外,還有熊襄的《齊紀》、吳均的《齊春秋》和江淹的《齊史》十誌。蕭子顯的撰述,在體例上“本(檀)超、(江)淹之舊而小變之”,在內容上兼采諸家成果,著成《南齊書》六十卷。它包括帝紀八卷,除追敘蕭道成在劉宋末年的政治活動外,主要記蕭齊皇朝(479—502年)的二十三年間的史事。誌八篇十一卷,或上承劉宋,或起自蕭齊,斷限明快,但內容單薄。列傳四十卷,改前史循吏、良吏為《良政傳》,佞幸、恩幸為《幸臣傳》,文苑為《文學傳》,隱逸為《高逸傳》;而以《魏虜傳》記北魏史事,這在性質上同於《宋書·索虜傳》。另有《序錄》一卷,已佚。全書今存五十九卷。蕭子顯作為齊的宗室、梁的寵臣,所以他在《南齊書》中一方麵要為蕭道成回護,一方麵又要替蕭衍掩飾。他寫宋、齊之際的曆史,當然不能直接寫出蕭道成的篡奪之事,隻能閃爍其詞,微露痕跡;他寫齊、梁之際的曆史,則用很多篇幅揭露齊主惡跡,以說明蕭衍代齊的合理。這是他作為齊之子孫、梁之臣子的苦心,也反映出他在史學上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