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末修撰,一十六年”
李大師撰寫南北朝史的著述之誌,因未曾實現而引為“沒齒之恨”。這在李延壽的思想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為此,他總感到很不平靜。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他後來的史學事業,就是從這裏萌發的。因為像他這樣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史學家,是不能不考慮到繼承父親遺誌,完成先人未竟的事業的。如他所說:“既家有舊本,思欲追終先誌”[14]。這話,雖然說得簡單,但分量卻非常重。這就是說,他決心接過父親沒有做完的事情,甚至可以說隻是剛剛開始做的事情,繼續做下去,直到取得成功。否則,就談不到什麽“追終先誌”了。可見,這兩句話,真是一字千鈞啊!
李延壽撰《南史》和《北史》,經曆了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據我看,這個過程大致有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到貞觀五年(631年)。這期間,李延壽參加了修撰《隋書》的工作;與此同時,梁、陳、齊、周諸史的修撰工作都在進行,皇家史館集中了有關這些方麵的許多曆史資料。李延壽利用這個極好的機會,在修撰《隋書》的同時,特別留心於那些他未曾見到過的“齊、梁、陳、周、隋五代舊事”的資料,並“晝夜抄錄之”。李延壽如饑似渴地收集這方麵的曆史資料,有一個直接的原因:他父親當年準備撰寫南北朝史的時候,所能見到的,隻有宋、齊、梁、魏四朝的曆史資料,“自餘竟無所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撰述工作的進行。現在,李延壽得以參加修撰“五代史”,能夠見到許多新的資料,對於這樣一個極其有利的條件,他怎麽會輕易放過呢?於是就廢寢忘食地閱讀和抄錄。然而,正在這時,李延壽的母親去世了,他不得不離開史館,中輟了閱讀和抄錄史料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