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

後記

字體:16+-

本書是白壽彝先生生前主編的《中國史學史》的第三卷,其內容是論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史學發展的總相及主要成就。

本卷在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的表述方麵,大致遵循白壽彝先生在第一卷的導論中所提出的關於中國史學史撰寫的總的思路,而在具體的論述和有關的評論方麵,則較多地反映了本卷作者自己的學術積累和研究心得。

本卷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所論曆史特點,是綜括史學發展的曆史條件;所論史學發展趨勢,是概括這個時期史學之總的麵貌,其中提出的三個階段、六個轉折、三個創新,是對這個總的麵貌所做的粗線條式的勾勒。

第二、第三章,是介紹和評論這個時期產生的十三部“正史”,由於它們占據了現存“二十四史”的半數以上,對於記述中華文明之曆史進程具有重大作用、重大意義,故用較多的篇幅予以介紹和評論。

第四、第五、第六、第九章,或論這個時期史學發展的某一重大轉折,或論某一顯著創新,或論某一時代特點,都是對第一章總綱部分的展開和深入,它們從不同方麵反映了這個時期史學發展的生動、活潑的麵貌。

第七、第八兩章,論述劉知幾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前者是史學理論的重大發展,後者是典製體史書的典範之作,前者在史學理論方麵多有創見,後者在曆史理論方麵不乏新的突破,在中國史學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故各立專章,予以闡述。

第十、第十一章,即最後兩章,是試圖綜述這個時期的史學在理論上的成就,前者是關於史學理論方麵的成就,後者是關於曆史理論方麵的成就。它們更多地反映了本卷在內容上和撰述上的特點。

本卷結構和撰述宗旨,大抵如此。

我在撰寫本卷書稿的過程中,黃靜博士幫助我在電腦上做了一些文字的錄入和內容編次的工作;在書稿撰寫的後期,博士研究生曹守亮幫助我做了大量的文字內容錄入的工作,博士研究生馬豔輝幫助我做了一些校對、調整的工作。劉治立副教授、劉開軍同學協助我校閱了全部清樣。我向他們表示感謝!責任編輯、上海人民出版社張美娣編審,多年來始終關注六卷本《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和撰寫,給予包括本卷作者在內的有關作者多方麵的指導和鼓勵。我向她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