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同一君主的前期和後期相比。虞世南認為,有些君主在“平天下”以後,往往會發生一些變化,甚至有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或因思想情趣的轉移,或因其受到自身的才能與智力所限,呈現出不同的情形。下麵是《帝王略論》關於晉武帝的一段議論:
公子曰:武帝克平江表,混一宇內,可謂晉之明主乎?
這一段話,指出了“平一天下”與“創業垂統”是不完全相同的兩回事,打天下的人未必能守天下。這一點,唐初的政治家和史學家是有清醒的認識的,唐太宗就跟群臣討論過“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的問題[101]。虞世南也是從這個角度來評論晉武帝的,指出他的“創業垂統,其道則闕”,因而他“平吳之後,怠於政事”,終於把“國風”弄到“智士永歎,有識寒心”的地步,在他死後不久西晉就滅亡了。這跟“明主”相比,實在差得太遠了。
作者認為,在這方麵,隋文帝與晉武帝是有某些相似之處的,但其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他評論隋文帝說:
公子曰:隋文起自布衣,據有神器,西定庸蜀,南平江表,比於晉武,可為儔乎?
先生曰:隋文因外戚之重,值周室之衰,負圖作宰,遂膺寶器。留心政理,務從恩澤,故能綏撫新舊,緯寧遐邇,文武之製,皆有可觀。及克定江淮,一同書軌,率土黎庶,企仰太平;自金陵絕滅,王心奢汰,雖威加四海,而情墜萬機,荊璧填於內府,吳姬滿於椒掖。仁壽雕飾,事埒傾宮,萬姓力殫,中人產竭。加以猜忌心起,巫蠱事興,戮愛子之妃,離上相之母,綱紀已紊,禮教斯亡,牝雞晨響,皇支剿絕,廢黜不辜,樹立非所,功臣良佐,剪滅無遺。季年之失,多於晉武,卜世不永,豈不宜乎。[102]
這裏,作者首先指出隋文帝並非是從一般“布衣”而登上皇帝寶座的,他是以外戚身份奪得統治權的。但是,隋文帝跟晉武帝有一點是十分相似的,即“自金陵絕滅,王心奢汰”,一麵聚集財富,一麵走向奢侈,以致“萬姓力殫,中人產竭”,政治上的紊亂跟前期相比形成鮮明的對照。然而他跟晉武帝相比,終究也還有不同的地方,這就是“季年之失,多於晉武”,比後者還要荒唐。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以隋代周時,虞世南已是二十三四歲的青年了,他在仕途上親身經曆了隋的統一、強盛和滅亡,他對隋文帝的評價實際上是當代人評論當代人,其感受自然分外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