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20世紀的核心命題,一言以蔽之,就是“後現代”,即如何“重寫現代性”。啟蒙運動以來關於普遍理性和曆史進步的理念,為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後果所粉碎,當代科技革命及其後果則使人們對現代性本身發生質疑。現代性由此成為一個問題,而非確定無疑的答案。所謂後現代、後現代性、後現代主義,就是對現代、現代性、現代主義進行“從後思考”、重新闡釋、重新理解。按照哈桑的觀點,後現代與現代之間並不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鐵障”或“長城”,因為“曆史是可以抹去舊跡另寫新字的羊皮紙,而文化則滲透著過去、現在和未來”[18]。
這就是說,後現代主義是從現代主義派生而來的,是對現代主義的重新闡釋,二者之間並不具有本質的差別。在利奧塔看來,“後現代”就是把那些在“現代”中無法表現的東西設法加以表現,使之從一種“無形”轉變為“有形”,所以“後現代總是隱含在現代裏”,或者說,“後現代”是“現代”的一部分。利奧塔由此認為:“這樣理解之後,後現代主義就不是窮途末路的現代主義,而是現代主義的新生狀態,而這一狀態是一再出現的。”[19]換言之,後現代並不是指一個新的時代,而是對現代性的改寫或“重寫”。更重要的是,這種“重寫現代性”的工作在現代性本身中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
的確如此。“重寫現代性”作為一種情緒、一種籲求,貫穿現代化運動的始終,可以說,馬克思以及尼采、弗洛伊德等當代西方思想家所做的工作,都是在自覺不自覺地“重寫現代性”。從曆史上看,“現代”作為一個曆史分期概念而運作始於17世紀,現代建立起來的關於理論、自由、進步的“宏偉敘事”與席卷西方的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以及社會革命是同步進行的。盡管不能把現代性或現代化等同於資本主義,但毫無疑問,始於工業革命的現代化運動是資產階級發動的,表征曆史分期的“現代”概念與資本主義曆史進程是相促並生的。因此,“資本主義是現代性的名稱之一”。正因為資本主義是現代性的名稱之一,所以,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同時也就包含了對現代性或現代化負麵效應的批判,換言之,是在“重寫現代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馬克思哲學具有後現代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