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及其文化領域出現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新現象,對於這些現象,不僅傳統理論無法解釋,而且現代觀念也無法涵蓋。哈桑由此認為,可以用“後現代”來命名這些不同於“現代”的現象,並指出“後現代主義是對於現代主義在其預示性時刻直接或間接瞥見到的難以想象之物所作出的一種反應”[4]。換言之,後現代主義就是對現代、現代性以及現代主義的審視和反思。在後現代主義思想家看來,“資本主義是現代性的名稱之一”[5]。因此,在審視和反思現代、現代性以及現代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很自然地在後現代語境中浮現出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海德格爾,後現代主義的核心人物德裏達、福柯、利奧塔、羅蒂、傑姆遜等,都對馬克思哲學顯示出充分的重視。從中,我們可以把握後現代語境中的馬克思哲學。
後現代主義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反對“任何形而上學”。可以說,反對“形而上學”是後現代主義思想家的共識。
海德格爾注意到馬克思“拒斥形而上學”的努力,並認為馬克思完成了“終結形而上學”的工作:“形而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尼采把他自己的哲學標示為顛倒了的柏拉圖主義。隨著這一已經由卡爾·馬克思完成了的對形而上學的顛倒,哲學達到了最極端的可能性。哲學進入其終結階段了。”[6]在《關於人道主義的書信》中,海德格爾還認為,馬克思在體會到異化的時候深入到曆史的本質性的維度中去了,所以,馬克思的曆史觀比其餘的曆史觀具有優越性。
德裏達指出:“如果有一種我永遠也不準備放棄的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那麽它不僅僅是批判的精神和質問的態度……它毋寧說是某種對於解放和獲救的肯定,是某種許諾我們可以設法擺脫任何獨斷觀念,甚至擺脫任何形而上學——宗教的預定,擺脫任何救世福音的體驗。”[7]在德裏達看來,沒有馬克思就沒有未來,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和繼承”,就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