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史上,存在著這樣一些思想體係,它們產生於某個特定的時代卻並非專屬這個時代,相反,它們具有跨時代的症候。馬克思哲學就屬於這些為數極少並且具有恒久魅力的思想體係。“如果馬克思當初不是有時超越他所生活的十九世紀後半葉的話,他就不可能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在政治上和理論上仍然這樣重要。”[1]的確如此,馬克思生活在工業社會,但他對“後工業社會”的某些重要特征做了“準確”的預見[2];馬克思哲學屬於現代唯物主義,但它又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現代”中露出的“後現代”端倪,並對其加以批判審視,因此,興盛於20世紀後半葉的後現代主義無法忽略、漠視產生於19世紀後半葉的馬克思哲學。對於後現代主義來說,馬克思哲學是一座從現代走向後現代必經的思想橋梁,是“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3]。盡管我們無法泛泛而談馬克思哲學與後現代主義的關係,但無論如何,馬克思哲學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的“相遇”卻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馬克思哲學當然不是一種後現代主義,我斷然拒絕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但我同時認為,馬克思哲學具有後現代意蘊,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展必須充分闡發馬克思哲學的後現代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