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馬克思哲學是唯物主義哲學。但是,唯物主義哲學的主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作為新唯物主義,馬克思哲學絕不是舊唯物主義以至整個傳統哲學原有主題的延伸和對這個主題的回答。相反,馬克思哲學實現了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並由此建構起了一個新的理論空間。恩格斯甚至這樣表述了新唯物主義的特征:“這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隻是世界觀。”[12]這當然不是說新唯物主義不是哲學,而是指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從根本上說,馬克思哲學屬於現代哲學範疇,是現代唯物主義。
要真正理解恩格斯的這一觀點,就要弄清傳統哲學的性質和馬克思的世界概念。
“傳統哲學”是相對於“現代哲學”而言的,它是指從古希臘時期到19世紀中葉這一曆史階段的哲學形態,包括古代哲學和近代哲學。追溯整個世界的本原或基質是傳統哲學的目標,並構成了其中不同派別的共同主題。從根本上說,傳統哲學是“形而上學”,即關於超驗存在之本性的理論,它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近代唯物主義一開始就具有反形而上學的傾向,在培根那裏,唯物主義“包含著全麵發展的萌芽”。然而,“唯物主義在以後的發展中變得片麵了”、“變得敵視人了”。[13]那種“抽象的物質”、“抽象的實體”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構成了“萬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動因”。在笛卡爾看來,哲學追求的就是把握這個“第一原因和真正原理”,由此演繹出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原因。近代唯物主義從批判形而上學開始,最終又回歸形而上學。
黑格爾把形而上學和思辨辯證法結合起來,又建立起一個形而上學王國,從而使形而上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曾有過勝利的和富有內容的複辟”。問題在於,黑格爾把一切都還原為“絕對理性”,絕對理性成了一種新的迷信,高高地聳立在祭壇上,要人們頂禮膜拜,人本身成了這種絕對理性自我實現的工具。黑格爾哲學隻是在形式上肯定了人的能動性,由於它把人看作“工具”,所以在實際上徹底剝奪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這樣,在亞裏士多德把“存在的存在”規定為“第一哲學”的主題後,到了黑格爾這裏完成了一次形而上學的大循環。